元代诗人倪瓒的照片
倪瓒

倪瓒(1301~1374)是元代的一位画家和诗人。他的初名是珽,字泰宇,后来改字为元镇,号云林子、荆蛮民、幻霞子等。他出生在江苏无锡,家境富裕,博学好古,吸引了许多名士前来拜访。然而,元顺帝至正初年,他的家财突然散尽,于是他开始在太湖一带流浪。倪瓒擅长画山水和墨竹,他的画风受到了董源的影响,也受到了赵孟頫的启发。他早年的画风清润,晚年则变得更加独特,平淡而天真。他的作品以疏林和岸边的景色为主,幽秀而宽广,用笔简练而意境深远,他非常珍惜墨汁,将其视为金子般宝贵。他使用侧锋干笔来作皴,这种技法被称为“折带皴”。他的墨竹作品姿态优美,只需几笔,就能展现出生动的气息。倪瓒的书法起初受到隶书的影响,具有晋人的风度,他也擅长写诗和文学作品。他与黄公望、王蒙、吴镇一起被称为“元四家”。现存的他的作品有《渔庄秋霁图》、《六君子图》、《容膝斋图》等。他还著有《清閟阁集》一书。

轶事典故

倪瓒的洁癖和孤高个性使他成为元代山水画家中的一位独特存在。他对于清洁的追求可谓是极致,甚至到了一种病态的程度。他的香厕被他打造成了一座空中楼阁,用香木搭建格子,下面填土,中间铺着洁白的鹅毛。每次使用完毕,他都会用鹅毛盖上,以免闻到任何秽气。这种洁癖在性问题上也表现得非常谨慎。

然而,倪瓒的洁癖和孤高个性不仅激怒了敌人,也让他失去了许多朋友。为了报复他,关于他的死因有多种版本。有人说他临终前患上了痢疾,因为他认为痢疾是一种“秽不可近”的疾病。还有人说他被朱元璋扔进粪坑淹死,这也可以看作是对他洁癖的一种讽刺。

倪瓒对于自己的文房四宝也是非常讲究,他雇了两个佣人专门负责经营和擦洗。甚至连院子里的梧桐树,他也要命人每天早晚挑水揩洗干净。有一次,他的一个好朋友来访并在他家过夜。为了确保朋友的干净,他竟然亲自视察了三四次。当听到朋友咳嗽一声时,他担心得一夜未眠。天亮后,他命令佣人寻找朋友吐的痰在哪里。佣人找遍了每个角落,却没有找到痰的痕迹。为了避免挨骂,佣人只好找了一片稍微有点脏的树叶,送到他面前,说痰就在这里。他斜睨了一眼,厌恶地闭上眼睛,捂住鼻子,叫佣人把树叶带到三里外丢掉。

倪瓒对于名利并不看重,他曾经拒绝了“吴王”张士诚的弟弟张士信的请求,后者请他为王门画师并送了很多金钱。倪瓒大怒地撕掉了画绢并退还了钱。然而,一次在太湖上泛舟时,他遇到了张士信,被痛打了一顿,但他却噤口不言。事后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出声,他回答道:“一出声便俗”。他还写了一首诗来表达他的心情:“白眼视俗物,清言屈时英,富贵乌足道,所思垂令名。”

由于他对于清洁的追求,倪瓒很少接触女色。然而,有一次他突然对一位姓赵的歌姬产生了兴趣,于是带她回到了自己的别墅留宿。但他又担心她不够清洁,所以先让她好好洗个澡。洗完后,他用手从头摸到脚,边摸边闻,始终觉得哪里不干净,要她再洗,再摸再闻。洗来洗去,天已经亮了,只好放弃。后来,由于一些原因,他被关进了监狱。在吃饭的时候,他要求狱卒把碗举到眉毛那样高,原因是他害怕狱卒的唾沫喷到饭里。狱卒大怒,把他锁在马桶旁边,后来经过人们的求情才得以释放。

倪瓒还有一个清秘阁,旁人不允许进入。他还有一匹白马,对它爱护备至。有一次,他的母亲生病了,他请求葛仙翁来看病,葛仙翁要求用白马来接他。这时,倪瓒面临了一个艰难的选择,他不知道是选择让葛仙翁进入他的清秘阁,还是让他骑着白马进入。最终,他选择了后者,因为他觉得白马的洁净程度可以与他的清秘阁相媲美。

倪瓒的洁癖和孤高个性使他成为了一个独特的人物。他对于清洁的追求几乎到了病态的程度,这让他在人际关系中遭受了很多困扰。然而,正是这种个性让他在艺术创作上有了独特的风格和成就。他的作品以细腻的笔触和精致的细节而闻名,展现了他对于自然和美的追求。尽管他的生活方式与常人不同,但他的艺术成就却为后人所称道。 倪瓒轶事典故详情»

评价

倪瓒是元代的一位著名画家,他的绘画风格开创了水墨山水画的一代画风。他与黄公望、吴镇、王蒙并称为元代四大家。倪瓒的画法简洁而独特,格调天真幽淡,以淡泊取胜。他的作品多以太湖一带的山水为题材,构图多取平远之景,擅长描绘枯木平远、竹石茅舍等景物,画面简洁而富有意境。他的画作常常运用干笔皴擦的技法,笔墨极简,形成了一种荒疏萧条的风格。

在元代四大家中,倪瓒在士大夫的心目中享有很高的声誉。明代的何良俊曾评价他说:“云林书师大令,无一点尘土。”明代江南人对倪瓒的画作的收藏与否也成为了雅俗之分的标志。他的绘画实践和理论观点对明清数百年的画坛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被评为中国古代十大画家之一,英国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将他列为世界文化名人。

倪瓒的性情清高孤傲,个性迂腐,不事俗务,一生没有担任过官职。明代人搜辑的《云林遗事》中记载了一次他留客住宿的故事。夜里他听到有人咳嗽的声音,第二天一早就命仆人仔细寻找有无痰迹。仆人找不到,他假设痰吐在窗外的梧桐树叶上,于是命人赶快把叶子剪下来,丢到离家很远的地方。还有一则传说是关于他与吴王张士信的争执。一次张士信派人拿了画绢请倪瓒作画,并送了很多金钱。倪瓒大怒,撕毁了绢布并退还了金钱。然而,一天他在太湖上泛舟时,恰巧遇到了张士信,被他痛打了一顿,但倪瓒却选择了保持沉默。事后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出声反击,他回答道:“一出声便俗。”这个故事表达了倪瓒对于清高的追求和对于俗世的厌弃。

倪瓒曾经写过一首诗来表达他的心情:“白眼视俗物,清言屈时英,富贵乌足道,所思垂令名。”这首诗表达了他对于世俗之物的冷眼旁观,对于清正之言的屈从,以及对于富贵的不屑一顾。他追求的是名声和令名,而不是物质的财富和地位。

倪瓒的绘画风格独特,对于后世的画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清高个性和对于世俗的厌弃也使得他成为了一个独特的艺术家形象。他的作品被广泛收藏和赞赏,被誉为中国古代十大画家之一,也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 倪瓒评价详情»

生平

紧。然而,倪瓒并没有因此而放弃自己的学习和艺术追求。相反,他更加努力地投入到文学和绘画中。

倪瓒在家境逆境中展现出了坚韧的品质。他不再依赖家族的特权,而是开始自力更生。他积极地参与农田耕作,努力地经营家庭农业,以维持家庭的生计。同时,他也开始了自己的教育事业,担任乡村学校的教师,传授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他以身作则,激励学生们努力学习,追求知识和艺术的卓越。

倪瓒在艺术上的才华也逐渐得到了认可。他的绘画作品以山水画为主,风格独特,富有诗意。他善于捕捉大自然的美丽和变幻,将其融入自己的作品中。他的画作充满了生机和灵动,给人以宁静和舒适的感觉。他的作品被人们称为“倪派”,成为元代绘画的一支重要流派。

倪瓒的艺术成就得到了当时文化界的高度评价。他的作品多次在艺术展览中展出,并获得了一致好评。他的名声逐渐传播开来,吸引了许多学生和艺术爱好者前来拜师学艺。他慷慨地传授自己的技艺和经验,培养了一批才华横溢的学生,为元代绘画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倪瓒的一生充满了坎坷和挫折,但他始终没有放弃对艺术的追求。他用自己的努力和才华,创造了属于自己的艺术世界。他的作品不仅展示了他对自然的独特感悟,也反映了他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他的艺术成就不仅为后人所称道,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宝贵的艺术遗产。

倪瓒的故事告诉我们,无论遭遇怎样的困境和挫折,只要我们坚持追求自己的梦想,努力奋斗,就一定能够取得成功。他的坚韧和执着是我们学习和借鉴的榜样。让我们向倪瓒学习,勇敢地面对生活的挑战,追求自己的艺术梦想,创造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倪瓒生平详情»

成就

倪瓒是元代著名的画家,擅长山水、竹石、枯木等绘画。他的山水画采用了典型的技法——折带皴,被认为是元代南宗山水画的代表画家。他的作品以纸本水墨为主,山水画多画太湖一带的景色,构图平远,景物简洁,常画疏林坡岸和浅水遥岑。他的用笔变中锋为侧锋,用折带皴画山石,枯笔干墨,画风淡雅松秀,意境荒寒空寂,风格萧散超逸,简中寓繁,小中见大,外表落寞而内蕴激情。他也擅长画墨竹,风格遒逸,瘦劲开张。他的画作题咏很多,他主张抒发主观感情,认为绘画应表现作者的内心情感。

倪瓒的画作因其简练而受到伪作的影响,但很难仿出其萧条淡泊的气质。在画史中,他与黄公望、吴镇、王蒙并称为元四家。明清时代的画家董其昌等人推崇他,常将他置于其他三人之上。明代的何良俊称赞他为“云林书师大令,无一点尘土”。王冕在《送杨义甫访云林》中说,倪瓒的书法和画作充满了艺术的个性和创造力。

倪瓒是影响后世最大的元代画家,他简约、疏淡的山水画风成为明清大师们追求的对象。著名画家石涛的书法题画就是以倪瓒为法。倪瓒追求艺术个性化,以复古为旗帜,他与张雨、杨维桢一样,既属于这个时代,又超越了这个时代,展现了艺术对时代的超越性价值。

倪瓒的绘画实践和理论观点对明清画坛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被评为“中国古代十大画家之一”,被英国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他的画作包括《江岸望山图》、《竹树野石图》、《溪山图》、《六君子图》、《水竹居图》、《松林亭子图》、《狮子林图》卷、《西林禅室图》、《幽涧寒松图》、《秋林山色图》、《春雨新篁图》、《小山竹树图》、《容膝斋图》、《修竹图》、《紫兰山房图》、《梧竹秀石图》、《新雁题诗图》等。

倪瓒的艺术成就不仅在于他的绘画技巧和作品,更在于他对艺术的追求和个性化的表达。他的影响力延续至今,成为后世画家学习和借鉴的对象。 倪瓒成就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