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诗人许衡的照片
许衡

许衡(1209—1281)是怀孟河内人,字仲平,号鲁斋。他热爱学习,曾从姚枢学习宋二程和朱熹的著作。他居住在苏门,与姚枢和窦默一起讲习学问,将行道作为自己的责任。

宪宗四年,忽必烈召他担任京兆提学,后来忽必烈即位后,任命他为国子祭酒。至元二年,他被命令参与议事中书省,并上书陈述自己的观点。他认为“北方之有中夏者,必行汉法乃能长久”,并指出要想改变“累朝勋旧改从亡国之俗”将会面临很大的阻力。他多次上书陈述自己的观点,但他的言论大多秘密,很少被世人得知。

他还制定了朝仪和官制。后来被任命为中书左丞,指责阿合马专权罔上,蠹政害民。后来改任集贤大学士兼国子祭酒,负责教育蒙古子弟。他还领导太史院事务,与郭守敬一起修订了《授时历》。因病回家后去世,被追谥为文正。他留下了《读易私言》和《鲁斋遗书》等著作。

人物生平

许衡和姚枢到达京师后,忽必烈任命他们为国子监教授。许衡在国子监任教期间,非常注重教育质量,严格要求学生,深受学生们的尊敬和爱戴。他还积极参与国家政务,为忽必烈提供智慧和建议。

然而,许衡并不满足于在京师的官职和荣誉,他始终保持着对学问的热爱和追求。他曾多次请求辞去官职,回到故乡继续研究学问。但每次他的请求都被忽必烈拒绝,因为忽必烈非常欣赏许衡的才华和贡献。

许衡在国子监任教期间,不仅教授学生,还积极参与学术研究。他与姚枢、窦默等学者经常举行讨论会,探讨各种学问问题。他们的讨论涉及经传、子史、礼乐、名物、星历、兵刑、食货、水利等多个领域,对当时的学术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许衡的学问造诣和学术贡献得到了忽必烈的高度赞赏。忽必烈曾多次亲自前往国子监听许衡的讲课,并对他的学问深感敬佩。他还赐给许衡许多荣誉称号,如“文正公”、“鲁斋先生”等,以表彰他的学术成就和贡献。

然而,许衡并没有因此而骄傲自满,他仍然保持着谦虚和勤奋的态度。他不断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学问水平。他常常涉百里借书抄书,以满足自己的学习需求。他还经常与其他学者交流学术,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许衡的学问造诣和学术贡献不仅受到了当时的人们的赞赏,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他的著作《许文正公遗书》、《许文正公世家谱》等被后人广泛传颂,对后世学者的学术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

许衡的一生充满了对学问的热爱和追求。他不仅在教育事业上取得了巨大成就,也在学术研究上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学问造诣和学术贡献为后世学者树立了榜样,激励着他们不断追求知识和进步。许衡的一生告诉我们,只有保持好学不倦的态度,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学问水平,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许衡人物生平详情»

主要成就

许衡:中国十三世纪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天文历法学家

许衡是中国十三世纪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天文历法学家”,他是元代初期的名臣,也是一位著名的学者。在当时干戈扰攘、民生凋敝的势态下,许衡多次向元世祖建议要重视农桑,广兴学校,以“行汉法”作为“立国规模”。他认为,古今立国规模虽然各不相同,但其大要在于得民心。通过考察前代历史,可以发现北方奄有中夏的国家必须行汉法才能长久存在。魏、辽、金等国能够使用汉法,历经岁月的考验,而其他不能使用汉法的国家则相继乱亡。这一点在史册中有明确的记载,昭昭可见。因此,许衡的政治理想是要实行儒家的仁政以获得民心,而获得民心的关键则在于实行“汉法”。由于这一“立国规模”的确定,中原广大地区的社会秩序得到恢复,生产得到发展,人民的生活得到安定。许衡还与刘秉忠、张文谦等人一起定官制、立朝仪,对元初政局的稳定和经济生产的恢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许衡长期担任国子监祭酒,主持教育工作,承宣教化,不遗余力。他以“乐育英才,面教胄子”为宗旨,因此他的门下不仅有大批汉族学生,还有不少蒙族弟子。他施教的原则是“因觉以明善,因明以开蔽”,即循循善诱,潜移默化。至元八年(1271年),许衡奉元世祖之命,负责培养一批蒙古贵族子弟。在他的辛勤教育下,这些不懂汉文的青年也都成为“尊师敬业”的优秀儒生。其中有不少人后来成为一代名臣,担任卿相等高位。姚燧、耶律有尚等许多弟子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许衡对待学生“爱之如子”,从生活到学习无不关怀备至。他对待自己则从严要求,“夜思昼诵身体力行,言必揆诸其义而后发”。因此,在许衡的熏陶教育下,“数十年间彬彬然,号称名卿士大夫者,皆出其门下矣。”所以,许衡通过传道授业,对于汉、蒙文化的融合和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元世祖即位后,许衡还与刘秉忠等人一起“立朝仪”、“定官制”,完善元朝官员品阶等级。他筹划立国规模,上书言立国“必行汉法”。

除了在教育方面的贡献,许衡还精通天文和历算。至元十三年(1276年),元世祖“以海宇混一,宜协时正日月星辰之数”,命许衡主持编纂《至元历书》。这部历书在当时具有重要的地位,对于天文学的发展和历法的制定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总的来说,许衡是中国十三世纪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天文历法学家。他通过重视农桑、广兴学校,实行儒家的仁政以获得民心,以及在教育、政治和天文历法方面的贡献,为元代初期的社会稳定和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也对于汉、蒙文化的融合和交流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许衡主要成就详情»

后世纪念

许衡墓是位于中站区李封村南,焦克路北侧的一座古墓。它的建造始于元世祖至元十八年(1281年),据《茔域之图》碑记记载,墓地的东西横直长达三百九十步,南北纵直长达二百八十步,内部除了茔域地之外,还有一百二十步的植木林,用来供神灵栖息,外部还有三百亩的赡坟地。许衡墓已经存在了730年,经历了元、明、清、民国等多个时期的修葺,墓地规模宏大,但主要建筑和碑碣在“文革”期间被毁。

许衡墓建造之初,许师可立了一块名为“大元故资善大夫中书左丞许公坟”的碑文,碑阴上刻有“茔域之图”和相关说明。同年,元世祖敕赐墓田一百三十亩,建造了三间享堂和一座牌坊。元顺帝至元元年(1335年),下令制作神道碑,名儒欧阳玄奉敕撰写了神道碑文,许师亲自刻石并竖立在许衡墓地的神道上。

清代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圣祖康熙称赞许衡是“大儒之生,与君相等。应运乘时,月辉日炳。出处皦然,顽廉懦警。致君泽民,非窦非径。”并拨款修复墓地。清代乾隆十五年(1750年),礼部尚书、户部右侍郎伍龄安被派去祭祀许衡墓,还立了一块御祭碑,并对墓地进行了维护和修葺。

1982年,河南省焦作市人民政府将许衡墓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随后在1983年至1986年间,许衡的后裔集资20余万元对墓地进行了修复。2000年9月,河南省人民政府将许衡墓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许衡墓作为一座古老的墓地,见证了许衡这位大儒的生平和贡献。虽然主要建筑和碑碣在历史的洗礼中遭到了破坏,但通过后人的努力修复,许衡墓得以保存下来,并成为了一处重要的文物保护单位。这座墓地的存在,不仅是对许衡的纪念,也是对历史的珍视和传承。我们应该珍惜这样的文化遗产,将其传承下去,让后人能够了解和学习许衡的思想和贡献。 许衡后世纪念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