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成就:
许衡:中国十三世纪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天文历法学家
许衡是中国十三世纪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天文历法学家”,他是元代初期的名臣,也是一位著名的学者。在当时干戈扰攘、民生凋敝的势态下,许衡多次向元世祖建议要重视农桑,广兴学校,以“行汉法”作为“立国规模”。他认为,古今立国规模虽然各不相同,但其大要在于得民心。通过考察前代历史,可以发现北方奄有中夏的国家必须行汉法才能长久存在。魏、辽、金等国能够使用汉法,历经岁月的考验,而其他不能使用汉法的国家则相继乱亡。这一点在史册中有明确的记载,昭昭可见。因此,许衡的政治理想是要实行儒家的仁政以获得民心,而获得民心的关键则在于实行“汉法”。由于这一“立国规模”的确定,中原广大地区的社会秩序得到恢复,生产得到发展,人民的生活得到安定。许衡还与刘秉忠、张文谦等人一起定官制、立朝仪,对元初政局的稳定和经济生产的恢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许衡长期担任国子监祭酒,主持教育工作,承宣教化,不遗余力。他以“乐育英才,面教胄子”为宗旨,因此他的门下不仅有大批汉族学生,还有不少蒙族弟子。他施教的原则是“因觉以明善,因明以开蔽”,即循循善诱,潜移默化。至元八年(1271年),许衡奉元世祖之命,负责培养一批蒙古贵族子弟。在他的辛勤教育下,这些不懂汉文的青年也都成为“尊师敬业”的优秀儒生。其中有不少人后来成为一代名臣,担任卿相等高位。姚燧、耶律有尚等许多弟子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许衡对待学生“爱之如子”,从生活到学习无不关怀备至。他对待自己则从严要求,“夜思昼诵身体力行,言必揆诸其义而后发”。因此,在许衡的熏陶教育下,“数十年间彬彬然,号称名卿士大夫者,皆出其门下矣。”所以,许衡通过传道授业,对于汉、蒙文化的融合和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元世祖即位后,许衡还与刘秉忠等人一起“立朝仪”、“定官制”,完善元朝官员品阶等级。他筹划立国规模,上书言立国“必行汉法”。
除了在教育方面的贡献,许衡还精通天文和历算。至元十三年(1276年),元世祖“以海宇混一,宜协时正日月星辰之数”,命许衡主持编纂《至元历书》。这部历书在当时具有重要的地位,对于天文学的发展和历法的制定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总的来说,许衡是中国十三世纪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天文历法学家。他通过重视农桑、广兴学校,实行儒家的仁政以获得民心,以及在教育、政治和天文历法方面的贡献,为元代初期的社会稳定和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也对于汉、蒙文化的融合和交流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许衡简介: 许衡(1209—1281)是怀孟河内人,字仲平,号鲁斋。他热爱学习,曾从姚枢学习宋二程和朱熹的著作。他居住在苏门,与姚枢和窦默一起讲习学问,将行道作为自己的责任。
宪宗四年,忽必烈召他担任京兆提学,后来忽必烈即位后,任命他为国子祭酒。至元二年,他被命令参与议事中书省,并上书陈述自己的观点。他认为“北方之有中夏者,必行汉法乃能长久”,并指出要想改变“累朝勋旧改从亡国之俗”将会面临很大的阻力。他多次上书陈述自己的观点,但他的言论大多秘密,很少被世人得知。
他还制定了朝仪和官制。后来被任命为中书左丞,指责阿合马专权罔上,蠹政害民。后来改任集贤大学士兼国子祭酒,负责教育蒙古子弟。他还领导太史院事务,与郭守敬一起修订了《授时历》。因病回家后去世,被追谥为文正。他留下了《读易私言》和《鲁斋遗书》等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