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衡的后世纪念

后世纪念
许衡墓是位于中站区李封村南,焦克路北侧的一座古墓。它的建造始于元世祖至元十八年(1281年),据《茔域之图》碑记记载,墓地的东西横直长达三百九十步,南北纵直长达二百八十步,内部除了茔域地之外,还有一百二十步的植木林,用来供神灵栖息,外部还有三百亩的赡坟地。许衡墓已经存在了730年,经历了元、明、清、民国等多个时期的修葺,墓地规模宏大,但主要建筑和碑碣在“文革”期间被毁。

许衡墓建造之初,许师可立了一块名为“大元故资善大夫中书左丞许公坟”的碑文,碑阴上刻有“茔域之图”和相关说明。同年,元世祖敕赐墓田一百三十亩,建造了三间享堂和一座牌坊。元顺帝至元元年(1335年),下令制作神道碑,名儒欧阳玄奉敕撰写了神道碑文,许师亲自刻石并竖立在许衡墓地的神道上。

清代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圣祖康熙称赞许衡是“大儒之生,与君相等。应运乘时,月辉日炳。出处皦然,顽廉懦警。致君泽民,非窦非径。”并拨款修复墓地。清代乾隆十五年(1750年),礼部尚书、户部右侍郎伍龄安被派去祭祀许衡墓,还立了一块御祭碑,并对墓地进行了维护和修葺。

1982年,河南省焦作市人民政府将许衡墓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随后在1983年至1986年间,许衡的后裔集资20余万元对墓地进行了修复。2000年9月,河南省人民政府将许衡墓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许衡墓作为一座古老的墓地,见证了许衡这位大儒的生平和贡献。虽然主要建筑和碑碣在历史的洗礼中遭到了破坏,但通过后人的努力修复,许衡墓得以保存下来,并成为了一处重要的文物保护单位。这座墓地的存在,不仅是对许衡的纪念,也是对历史的珍视和传承。我们应该珍惜这样的文化遗产,将其传承下去,让后人能够了解和学习许衡的思想和贡献。

诗人许衡的照片
许衡

许衡简介: 许衡(1209—1281)是怀孟河内人,字仲平,号鲁斋。他热爱学习,曾从姚枢学习宋二程和朱熹的著作。他居住在苏门,与姚枢和窦默一起讲习学问,将行道作为自己的责任。

宪宗四年,忽必烈召他担任京兆提学,后来忽必烈即位后,任命他为国子祭酒。至元二年,他被命令参与议事中书省,并上书陈述自己的观点。他认为“北方之有中夏者,必行汉法乃能长久”,并指出要想改变“累朝勋旧改从亡国之俗”将会面临很大的阻力。他多次上书陈述自己的观点,但他的言论大多秘密,很少被世人得知。

他还制定了朝仪和官制。后来被任命为中书左丞,指责阿合马专权罔上,蠹政害民。后来改任集贤大学士兼国子祭酒,负责教育蒙古子弟。他还领导太史院事务,与郭守敬一起修订了《授时历》。因病回家后去世,被追谥为文正。他留下了《读易私言》和《鲁斋遗书》等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