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许衡和姚枢到达京师后,忽必烈任命他们为国子监教授。许衡在国子监任教期间,非常注重教育质量,严格要求学生,深受学生们的尊敬和爱戴。他还积极参与国家政务,为忽必烈提供智慧和建议。
然而,许衡并不满足于在京师的官职和荣誉,他始终保持着对学问的热爱和追求。他曾多次请求辞去官职,回到故乡继续研究学问。但每次他的请求都被忽必烈拒绝,因为忽必烈非常欣赏许衡的才华和贡献。
许衡在国子监任教期间,不仅教授学生,还积极参与学术研究。他与姚枢、窦默等学者经常举行讨论会,探讨各种学问问题。他们的讨论涉及经传、子史、礼乐、名物、星历、兵刑、食货、水利等多个领域,对当时的学术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许衡的学问造诣和学术贡献得到了忽必烈的高度赞赏。忽必烈曾多次亲自前往国子监听许衡的讲课,并对他的学问深感敬佩。他还赐给许衡许多荣誉称号,如“文正公”、“鲁斋先生”等,以表彰他的学术成就和贡献。
然而,许衡并没有因此而骄傲自满,他仍然保持着谦虚和勤奋的态度。他不断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学问水平。他常常涉百里借书抄书,以满足自己的学习需求。他还经常与其他学者交流学术,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许衡的学问造诣和学术贡献不仅受到了当时的人们的赞赏,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他的著作《许文正公遗书》、《许文正公世家谱》等被后人广泛传颂,对后世学者的学术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
许衡的一生充满了对学问的热爱和追求。他不仅在教育事业上取得了巨大成就,也在学术研究上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学问造诣和学术贡献为后世学者树立了榜样,激励着他们不断追求知识和进步。许衡的一生告诉我们,只有保持好学不倦的态度,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学问水平,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许衡简介: 许衡(1209—1281)是怀孟河内人,字仲平,号鲁斋。他热爱学习,曾从姚枢学习宋二程和朱熹的著作。他居住在苏门,与姚枢和窦默一起讲习学问,将行道作为自己的责任。
宪宗四年,忽必烈召他担任京兆提学,后来忽必烈即位后,任命他为国子祭酒。至元二年,他被命令参与议事中书省,并上书陈述自己的观点。他认为“北方之有中夏者,必行汉法乃能长久”,并指出要想改变“累朝勋旧改从亡国之俗”将会面临很大的阻力。他多次上书陈述自己的观点,但他的言论大多秘密,很少被世人得知。
他还制定了朝仪和官制。后来被任命为中书左丞,指责阿合马专权罔上,蠹政害民。后来改任集贤大学士兼国子祭酒,负责教育蒙古子弟。他还领导太史院事务,与郭守敬一起修订了《授时历》。因病回家后去世,被追谥为文正。他留下了《读易私言》和《鲁斋遗书》等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