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坤(1512~1601)是明代散文家、藏书家,字顺甫,号鹿门,归安(今浙江吴兴)人,是明末儒将茅元仪的祖父。他于嘉靖十七年中进士,后担任广西兵备佥事,曾领兵镇压广西瑶族农民起义。
茅坤文武兼长,同时也擅长书法,他提倡学习唐宋古文,反对“文必秦汉”的观点。在作品内容方面,他主张必须阐发“六经”之旨。他编选了《唐宋八大家文抄》,对韩愈、欧阳修和苏轼尤为推崇。茅坤与王慎中、唐顺之、归有光等人一起被称为“唐宋派”。
茅坤的著作有《白华楼藏稿》,这本书的刻本非常罕见。另外,他的作品也被编选成了《茅鹿门集》,流传至今。关于茅坤的生平和贡献,以上是一些基本的信息。
茅坤是一位反对前后七子“文必秦汉”的学者,他提倡学习唐宋古文,并评选了《唐宋八大家文钞》这本书,对当时和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本书选取了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八家文章,共计164卷,每家各有引言。总序中说:“世之操觚者往往谓文章与时相高下,而唐以后且薄不足为。噫!抑不知文特以道相盛衰,时非所论也。”茅坤的选文目的在于宣扬八人文章中得“六经”之精髓者,对韩愈尤为推崇。他评述文章艺术形式也不出八股文笔法范围。他的评点注释虽然有一些疏漏和错误,但是这本选本繁简适中,适合初学者,因此几百年来一直流传下来,而“唐宋八大家”的名目也由此流行起来。茅坤的散文刻意模仿司马迁和欧阳修,行文喜欢跌宕激射。然而,由于过于模仿,他的佳作并不多。现在还保存着他的《白华楼置稿》11卷、《续稿》15卷、《吟稿》8卷、《玉芝山房稿》22卷、《耄年录》7卷,以及《浙江分署纪事本末》、《史记钞》、《纪剿除徐海本末》等作品。其中,《茅鹿门集》是流传下来的作品。
钱谦益对茅坤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茅坤)为文章滔滔莽莽,谓文章之逸气,司马子长之后千余年而得欧阳子,又五百年而得茅子。疾世之为伪秦汉者,批点唐宋八大家之文以正之。”
茅坤的观点和行为对于当时的文学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他反对七子“文必秦汉”的主张,提倡学习唐宋古文,这一观点得到了一些学者的赞赏。他的《唐宋八大家文钞》成为了学习古文的重要参考书,对于初学者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入门工具。虽然茅坤的作品中有一些疏漏和错误,但是他的散文风格独特,行文跌宕激射,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作品虽然不多,但是在文学界仍然有一定的影响力。
总的来说,茅坤是一位重要的学者和文学家,他的观点和作品对于当时的文学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他的《唐宋八大家文钞》成为了学习古文的重要参考书,至今仍然被广泛传阅。茅坤的散文风格独特,行文跌宕激射,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虽然他的作品数量不多,但是在文学界仍然有一定的影响力。
茅坤文学成就详情»
茅坤是明朝时期的一位知名学者和官员。他出生于明武宗正德七年(1512年),是吴兴人(现在的浙江省湖州市人)。在嘉靖十七年(1538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中了进士。之后,他先后担任了青阳县和丹徒县的知县,由于他的政绩出色,于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冬十二月,他被提拔为礼部仪制同主事。不久后,他又调任吏部稽勉司,但在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被外调谪为广平通判。之后,他又多次调任广西兵备佥事和河南副使。
当时,广西地区的瑶僮势力盘踞在壁立山势上,长达六七百里,经常劫杀吏民。督府曾多次请求三省夹剿,但未能成功。广西总督应木贾听闻了茅坤的才能,特地派他前往广西,负责军事行动。茅坤采用了一种名为“雕剿”的战术,即迅速进入,迅速撤离,如同雕鸟捕兔一般。他取得了巨大的胜利,被总督称赞为“奇才”。由于“雕剿”战术的功绩,他的官阶晋升了两级。然而,茅坤年轻气盛,自负才华,最终被忌妒他的人所打压,在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被解职回乡,开始了长达四、五十年的乡居生涯。
在嘉靖末年,倭寇屡次侵扰两浙地区,茅坤应胡宗宪的请求担任幕僚,共同商讨军事计划。后来,他将胡宗宪成功诱杀倭寇首领徐海的经历编写成《徐海本末》一卷。然而,由于他的家人在乡里行为不当,被巡抚庞尚鹏弹劾,被剥夺了官职,回家专心从事著述。茅坤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去世,享年九十岁,被葬在武康(今天的浙江省德清县武康镇)的鸡笼山。
《湖录》记载了茅坤的藏书在当时的地位,他的书楼名为“白桦楼”和“玉芝山房”,收藏了许多宋元刻本。他还编有《白桦楼书目》。他的藏书楼有数十间,但仍然容纳不下,后来他的孙子茅元仪(茅坤的次子茅国缙的儿子)又编写了《九学十部目》。这本书分为九个学科和十个部分。九个学科分别是经学、史学、文学、说学、小学、兵学、类学、数学和外学。除了这九个学科之外,还加上了世学,总共称为十个部分。他的藏书上印有“茅坤”、“桐园”、“墨香亭”等字样。
茅坤生平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