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诗人张溥的照片
张溥

张溥(1602~1641)是明代文学家,初字乾度,后字天如,号西铭,出生于直隶太仓(今属江苏)。他是崇祯进士,选庶吉士,自幼就非常努力地读书,明史上记载了他“七录七焚”的佳话。他与同乡张采齐名,被合称为“娄东二张”。

张溥曾与郡中名士结为复社,一起评议时政,他是东林党与阉党斗争的继续。在文学方面,张溥推崇前后七子的理论,主张复古,同时以“务为有用”为号召。他的著作非常丰富,编述了三千余卷,涉及文、史、经学各个学科,尤其擅长诗词和散文、时论。他的代表作品包括《五人墓碑记》等。

关于张溥的死亡情况,文献中没有详细记载。

生平

张溥是明朝时期的一位学者,他出身官宦家庭,但因为是婢妾所生,所以在家族中地位较低。他经常受到家族成员的冷落和侮辱,甚至被称为“塌蒲屦儿”,意思是下贱人所生,永远不出息。然而,这些侮辱并没有让张溥气馁,反而激发了他的勤奋好学之心。

为了提高自己的学识,张溥每次读书都会亲自手抄,读完后就将抄写的书籍焚烧,如此反复七次。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他的手也会因为冻裂,但他仍然用热水浸泡手部,继续坚持学习。后来,他将自己的读书室命名为“七录斋”,并将自己的著作命名为《七录斋集》。这个故事被载入《明史》,成为了张溥“七录七焚”的佳话。

张溥在崇祯四年(1631年)考中进士,被任命为庶吉士。他与同乡张采一起被誉为“娄东二张”。天启四年(1624年),他与郡中的名士们组成了一个文社,称为应社。这个文社的成员包括张采、杨廷枢、杨彝、顾梦麟、朱隗、吴昌时等十一人,后来逐渐扩大到全国范围,成员超过三千人。平时他们以文学交流为主,同时也评议时政,被人们称为“一城出观,无不知有复社者”。

天启六年(1626年),张溥撰写了《五人墓碑记》,对阉党进行了痛斥。崇祯元年(1628年),他与张采一起在太仓发起了驱逐阉党骨干顾秉谦的斗争,他们所撰写的散文广受欢迎,使得二张的名声在天下传扬。崇祯二年(1629年),他组织和领导复社与阉党进行斗争,复社的声势震动了朝野。《七录斋集·国表序》中载有复社活动的盛况:“春秋之集,衣冠盈路”,“一城出观,无不知有复社者”。复社的影响遍及南北各省,使得当时的执政者对他们颇为忌恨。

崇祯三年(1630年),张溥与吴伟业、杨廷枢、吴昌时、陈子龙等人同时中举,隔年又与吴伟业一起中进士,改任庶吉士。崇祯十年(1637年),礼部员外郎吴昌时与张溥一起推举周延儒复出。当地的一位名士陆文声想要加入复社,但被拒绝了。于是他向朝廷告发张溥等人结党,正史《张溥传》和梅村的《复社纪事》称他是病卒于家。而《明季北略》中的计六奇则说张溥被吴昌时下毒,当晚腹部剧痛而死。当时他只有四十岁,“千里内外皆会哭”,被私谥为“仁学先生”。张溥去世后,黄道周为他撰写了墓志铭。

张溥是一位勤奋好学、坚持不懈的学者,他在受到家族的冷落和侮辱时并没有放弃,反而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了学识和声望。他的复社活动对当时的政治局势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也为后人树立了榜样。他的故事告诉我们,无论身世如何,只要有足够的努力和坚持,就能够克服困难,取得成功。 张溥生平详情»

文学成就

张溥是中国明代文学家,他在文学方面推崇前、后七子的理论,主张复古,反对公安、竟陵两派逃避现实,只写湖光山色、细闻琐事或追求所谓幽深孤峭的风格。然而,他在提倡兴复古学的同时,又强调务为有用,与前、后七子单纯追求形式、模拟古人有所区别。

张溥的散文在当时非常有名,他的风格质朴、慷慨激昂、明快爽放,直抒胸臆。他的《五人墓碑记》赞颂了苏州市民与阉党的斗争,强调了匹夫之有重于社稷的观念,认为个人的力量和担当胜过社会的利益,这是缙绅所不能及的。这篇文章通过叙述和议论相间的手法,通过对比来反衬五人的磊落胸襟,成为了一篇传世之作。《五人墓碑记》也被收入了《古文观止》。

张溥一生著作丰富,编述了三千余卷,其中包括了《七录斋集》,其中文学作品有12卷,诗歌作品有3卷。这部集子现存的是明朝崇祯时刻本。他还编辑了《汉魏六朝百三家集》,在每个集子的前面都写有题辞。这部集子是张溥为了推动兴复古学而编辑的一部规模宏大的总集。《四库全书总目》评价说:此编则元元本本,足资检核。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题辞注》(殷孟伦注)将各集卷首题辞首次辑成一书,并加上了必要的注释。这本书对于研究汉魏六朝文学和张溥的著作是一个重要的参考书。

除了上述作品,张溥还有其他著作,如《春秋三书》32卷,《历代史论二编》10卷,《诗经注疏大全合纂》34卷。此外,他还为《宋史纪事本末》和《元史纪事本末》补撰了论正。他还著有《万宝全书》,记述了当时博奕娱乐(如象棋棋谱、中式骨牌)的概况。

张溥是一位多产而有影响力的文学家,他的作品在当时备受赞誉,对于研究明代文学和历史都有着重要的价值。他的主张复古、务为有用的理念也为后世的文学发展提供了启示。 张溥文学成就详情»

经历

《少年张溥:书生的热血与遗憾》

张溥,一个生长在晚明时代风雨飘摇中的书生。他怀揣着满腔热血,投身于东林党,联合正义之士,组织并主持文人团体复社,希望能够振兴摇摇欲坠的明朝。在他二十三岁时,他在苏州创立了应社,团结了吴中地区有抱负的文人。二十六岁时,他愤而创作了《五人墓碑记》,这篇作品风神摇曳,正气浩然,直指明朝腐败的宦官和贪官。二十七岁时,他进入太学,目睹朝纲不振,丑类猖狂,于是与北京的文人结成燕台社,通过檄文揭发阉党的罪行。二十八岁时,他召集了尹山大会,倡导南北文人社团合作,关心国家政事和民族兴亡。崇祯六年,三十二岁的张溥主盟召开了著名的虎丘大会,数千人从山左、江左、晋、楚、闽、浙等地乘舟车而至。他站在千人石上高声呼喊,群起响应,朝野震惊。

在当时,复社的成员几乎遍布全国,共有三千零二十三人。著名的爱国文人陈子龙、夏允彝、侯岐曾、杨廷枢、顾炎武、归庄、陆世仪、瞿式耜、文震孟等都是复社的中坚力量。苏州一带的文人加入复社的人数最多,他们有的在朝,有的在野,形成了浩荡洪大的政治力量。得益于张溥等人的筹划和努力,当时的文人士气大振。他们打破了明时士习中“宁坐视社稷之沦胥,终不肯破除门户之角立”的局面,以国家为重,年轻的张溥在阉势熏天的日子里,毫不畏惧地挺身而出,树起了以文会友的旗帜,来凝聚天下士人的心。他的勇气和正义感感动了整个国家。

然而,这只是书生的意气,他在幕后操纵朝政时,却被高官大臣利用,聪明反被聪明误。他抱着遗憾而死,年仅四十岁,留下了许多值得后人深思的问号。张溥出生在苏州太仓,幼年时,家中财产被他的兄长张辅之凌夺,引发了一场讼争,父亲张虚宇郁郁而终。由于他是庶出(他的父亲与婢女所生),家族中的人都看不起他,连家中的奴仆也嘲笑他“塌蒲屦儿何能为”。然而,张溥并没有自暴自弃,他洒血书壁,暗暗发誓要自强不息。他与好友张采一起日夜苦读,对经典不厌其烦地抄录、默诵,直到能够流利背诵为止。

张溥的一生充满了矛盾和遗憾。他是一个有着伟大抱负的青年,他希望通过文人团体复社来拯救明朝,但最终却被权贵利用。他的努力和勇气值得我们敬佩,但他的遗憾也让我们深思。他的一生告诉我们,青年应该有追求正义和改变社会的热情,但同时也要保持清醒的头脑,避免被利益所蒙蔽。张溥的故事是一个警示,提醒我们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要保持警惕,不要轻易被他人利用,同时也要学会权衡利弊,避免陷入无法挽回的境地。 张溥经历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