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可(1543~1603),明末僧人,俗姓沈,字达观,晚号紫柏大师。他出生于吴江(今属江苏)一个富裕的家庭。年轻时,他对佛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决定投身于修行之中。
真可在佛教修行的道路上取得了显著的成就,被尊称为紫柏尊者。他的智慧和慈悲心使他成为明末四大师之一。他的教诲和指导对于当时的人们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真可一生致力于佛法的传播和弘扬。他游历各地,传授佛法,帮助人们解脱痛苦,寻求内心的平静与安宁。他的教诲深受人们的尊敬和崇拜。
然而,真可的一生并不平静。明朝末年,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繁。真可也深受其害,他多次遭受迫害和困扰。最终,真可在1603年去世,结束了他在人世间的修行生涯。
真可的离世给佛教界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他的弟子和信徒们都深感悲痛。然而,他的教诲和智慧却流传下来,对后世的佛教徒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真可的一生充满了奉献和智慧,他的修行之路为后人树立了榜样。他的故事提醒我们,无论在何种困境中,我们都应该坚持自己的信仰,并努力追求内心的平静与安宁。
真可是明末佛教界的一位重要人物,他对于佛教各宗的思想采取了调和的态度。他在《礼佛仪式》中规定了一系列的仪式,不仅包括对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的礼拜,还包括对西天东土历代传宗判教以及翻传秘密章句诸祖的礼拜。这种调和各宗思想的具体表现,展示了他对佛教的包容和尊重。
真可还教导人们持诵《毗舍浮佛偈》,有时也教人持诵半偈。其中有一句话:“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这句话表达了他对于身心关系的理解,认为身体是借助四大而存在的,而心本身是没有生灭的,罪福也如幻影一般,起来也会灭去。这种思想对于人们的修行和解脱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真可的弟子众多,其中包括陆左、冯梦祯、瞿汝稷、王肯堂等知名人士。瞿汝稷通内外学,著有《指月录》;王肯堂则是著名的医学家,著有《成唯识论证义》等著作。这些弟子的存在证明了真可在当时佛教界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真可一生中参拜了许多尊宿,但他并没有专一的师承。他在一篇祭北京法通寺的文章中说:“我曾经走遍了许多老师的门下,观察他们的行动和言谈,从中得到了很多启示……虽然我走遍了许多老师的门下,但我不敢说我是他们的传承。如果说有所谓的传承,那么这些老师给予我的启示是非常深刻的,我永远不会忘记!”这表明了他对于各个老师的尊重和感激之情。
尽管真可到处兴修古刹,但他从未受请担任寺院住持,因此没有机会进行“上堂”和“普说”。他只是随缘接引,略说法语而已。与当时一些禅僧排斥文字不同,真可非常重视文字经教。他认为,如果佛弟子不通文字般若,就无法观照般若,也无法契会实相般若。他不同意只依靠禅家机缘和念佛求生净土等修行方法来觉悟,曾经辩驳了盲眼师资七大错误。这种对于文字经教的重视和对于修行方法的辩难,展示了他对于佛教教义的深入思考和独特见解。
德清称赞真可的宗风足以远追临济,上接大慧。这表明真可在明末佛教界享有很高的声望和地位。他的调和思想、对于文字经教的重视以及对于修行方法的辩难,都为当时佛教界带来了新的思考和启示。真可的影响力不仅体现在他的弟子身上,也体现在他的著作和教导中。他的思想和教义对于佛教的发展和传承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真可贡献详情»
文章标题:明代佛教大师真可的一生
文章内容:
明代佛教大师真可,17岁时前往苏州虎丘云岩寺出家,拜虎丘僧明觉为师,闭户读书。20岁时受具足戒,广泛研究经教。他对修建寺庙、刻经书等方面有着显著的成就。他从楞严寺开始,一直到云居寺,共计复兴了15个梵刹。万历七年(1579年),他为了流通大藏,计划将梵刹改为方册。方册藏于五台山开始刻印,4年后,迁至浙江径山,他的门人如奇等人负责管理,将经书版藏于化城寺。他提倡发愿礼拜十方三世一切佛法僧和西天东土历代传宗判教,并翻传秘密章句诸祖菩萨等,对佛教采取各宗并重的态度。
明末时期,阉党专权,横征暴敛,民不聊生。万历二十八年,南康太守吴宝秀奋起抗税,被捕入狱,他的妻子陈氏因愤怒而自尽。真可得知消息后立即前往京师保护吴宝秀,这激怒了阉党权贵。随后,他被诬陷制作了“妖书”(谎传神宗改立太子)而被关押入狱。万历三十一年,他在狱中去世。他的徒众将他的遗骸浮葬于京西,后来迁至浙江径山的寂照庵,再后来迁至大慧塔后的文殊台,万历四十四年建立了荼毗塔。他生前律身至严,一衲无余。
真可是明代佛教界的重要人物,他致力于佛教的复兴和传承。他不仅修复了多个寺庙,还刻印了大量的经书,使佛教的教义得以广泛传播。他提倡各宗并重,尊重各派的传统和教义,为佛教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他的一生也充满了坎坷和不公。明末时期的政治腐败使得社会动荡不安,他的师兄吴宝秀因抗税而被捕入狱,他的妻子因此自尽。真可为了保护吴宝秀而前往京师,却遭到了阉党权贵的打压和陷害。最终,他被诬陷为制作“妖书”而被关押入狱,直到去世。
真可的一生充满了忠诚和坚持,他为了佛教的发展和众生的福祉,不惜付出自己的一切。他的徒众将他的遗骸安葬在浙江径山的寂照庵,以示对他的敬仰和怀念。真可的一生是佛教历史中的一段佳话,他的奉献精神将永远被后人所铭记。
真可生平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