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文(1612---1669),字尔止,号嵞山,原名孔文,字尔识,明亡后更名一耒,别号淮西山人、明农、忍冬,出生于安徽安庆府桐城人,今桐城市区凤仪里人。他是方大铉的长子。明末时期,他是一位诸生,但没有进入清朝的官场,而是靠游食、卖卜、行医或充塾师为生。他与复社、几社中的人交往,以气节自励。
方文早期的诗歌受到杜甫的影响,作品多为苍老之作。后来,他专门学习白居易的诗歌,他的作品明白如话,擅长叙事。早年他与钱澄之齐名,后来与方贞观、方世举一起被称为“桐城三诗家”。他的诗集有《嵞山集》。
方文于1669年去世。
方文是明朝桐城方氏的后代,他是方大铉的长子,方德益的第13世孙。方大铉是万历进士,曾任户部主事,但在方文七岁时去世。方文的侄子方以智比他大一岁,两人在明代已经有了声名。然而,方文在明代只是一个诸生,没有机会出仕。随着朝代的更替,方文在清朝时以气节著称,靠着游食、卖卜、行医或者充当塾师为生。尽管如此,他的交游广泛,与名流们都有交往。
方文去世后葬于江宁的西单桥小山脚下的陈泗水家山,乙山辛向。关于他的大妇左氏,左光斗的女儿,生卒的情况不详,她葬在方文的家乡桐城龙眠山碾玉峡。方文的继配汪氏与他合葬在一起。他的侧室金氏葬在江宁的单桥萧家园。
方文自称嵞山,将自己的诗集命名为《嵞山集》,这个名字深含着他不忘故国的意思。他解释说:“嵞山在怀远县城外,周世宗望之,谓濠州有王者气。”果然,后来朱元璋在濠州起家,建立了大明王朝。方文自称嵞山,就是不忘记大明王朝的存在。
方文作为明朝桐城方氏的后代,虽然没有机会出仕,但他以气节著称,靠着游食、卖卜、行医或者充当塾师为生。他的交游广泛,与朝野名流都有交往。他的诗集《嵞山集》表达了他对故国的思念和对大明王朝的不忘。方文的墓地分布在江宁和桐城,他的家族在明代以仕官、治学而闻名于世。尽管方文没有成为官员,但他以自己的气节和才华赢得了人们的尊敬和赞誉。
方文生平详情»
方文是一位有着重要影响的诗人,他的作品被收录在《嵞山集》和《四游草》中。《嵞山集》共有十二卷,而《四游草》则有四卷,分别是北游、徐杭游、鲁游和西江游。此外,他还有一部续集,共五卷,总共二十一卷。
方文的诗歌可以分为前后两个时期,以甲申之变为界。在前期,他学习杜甫的风格,创作了许多苍老的作品。而在后期,他专注于学习白居易的诗风,他的作品明白如话,擅长叙事。他还创造了独特的“嵞山体”,在诗词学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孙枝蔚评价方文的诗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难。”这句话意味着方文的诗歌看似平凡,但实际上却蕴含着深刻的内涵,创作起来并不容易。陈维崧认为方文的诗“字字精工费剪裁,篇篇陶冶极悲哀。”这句话表达了方文诗歌的精致和悲伤之情。李楷则称赞方文的诗“朴老真至”,纪映钟则认为他的诗“坚老纯熟,冲口而道,如父老话桑麻,不离平实,却自精微。”这些评价都表明方文的诗歌朴实、老练,表达了真挚的情感。
李明睿赞扬方文的诗歌“妙于序事”,他认为方文的诗歌能够巧妙地叙述事物。他说:“盖天下之景多同则情各异,情或同而事各异。尔止妙于序事,故其诗千态万状,无一字相同,良有以也。”这句话意味着方文的诗歌能够以不同的方式描绘相同的景物,每一首诗都独特而不重复。
方文的诗歌作品丰富多样,他的创作风格受到了杜甫和白居易的影响,但他也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他的诗歌朴实、老练,表达了真挚的情感。他善于叙事,能够以不同的方式描绘相同的景物。方文的诗歌在诗词学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被广泛地赞誉和传颂。
方文文学成就详情»
方文在幼年就展现出非凡的才华。当左光斗被任命为御史时,他回到了家乡。方大铉对左光斗非常友善,为他设宴款待。在宴会上,左光斗注意到方大铉身边有一个小男孩正在玩耍,他的眼神灵动,整个人都充满了灵气。左光斗知道这个小男孩就是方大铉的儿子方文,只有六岁。他便问方文平时喜欢读什么书,方文回答:“我经常读杜诗。”左光斗又问他是否能背诵《秋兴》这首诗,方文回答:“能,但请给我一杯酒。”方文拿起酒杯,放声吟诵。每当他吟诵完一篇,就喝一杯酒,一共吟诵了八篇。方文吟诵诗歌的音节激越,姿态优雅。左光斗惊喜不已,兴奋地掀起胡须起舞。他当即决定将自己的长女嫁给方文。果然,方文没有辜负左光斗的期望,他在诗坛上崭露头角,名声传遍四方。他与方贞观、方世举一起被誉为“桐城三诗家”。 方文诗作轶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