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升(1645~1704)是清代戏曲作家、诗人,字昉思,号稗畦,又号稗村、南屏樵者。他出生于世宦之家,是汉族,来自钱塘(今浙江杭州市)。
洪升在康熙七年(1668)进入北京国子监肄业,但二十年来参加科举考试却未能中举,一直穿着白衣度过了一生。他的代表作品《长生殿》历经十年的创作,经过三次修改才于康熙二十七年(1688)问世,引起了社会的轰动。然而,次年他因在孝懿皇后忌日演出《长生殿》而被指责并下狱,被革去太学生的身份,后来离开北京回到了家乡。
晚年,洪升回到了钱塘,但生活非常贫困潦倒。康熙四十三年,曹寅在南京排演全本《长生殿》,洪升受邀前去观赏,但在返回杭州的途中,他在乌镇酒醉后不慎失足落水而死。
洪升与孔尚任一起被称为“南洪北孔”,他们都是当时戏曲界的杰出人物。
社会的兴衰联系在一起,通过描写他们的爱情悲剧,反映了唐朝的衰落和社会的黑暗。洪升在剧中通过对李隆基和杨玉环的塑造,展现了他们的爱情坚贞和对命运的抗争,同时也揭示了封建社会的残酷和人性的悲哀。他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杨玉环的美丽和聪明才智,以及李隆基的英勇和聪明才智,使他们成为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洪升通过对他们的爱情的描写,表达了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对封建社会的不满。
《长生殿》的艺术成就在于它的剧情紧凑,情节跌宕起伏,人物形象鲜明。洪升通过对李隆基和杨玉环的塑造,展现了他们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使他们的形象更加立体和真实。同时,他还通过对其他人物的描写,展现了唐朝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使整个剧作更加丰富和生动。洪升的语言简练,意境深远,使整个剧作充满了诗意和艺术感染力。他的剧作不仅具有思想性和艺术性,还具有社会性和时代性,对当时社会的揭示和批判具有重要意义。
总的来说,洪升的诗歌和戏剧作品在当时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艺术价值。他的诗歌表达了个人的坎坷身世和穷愁,同时也表达了对兴亡和人民的关怀。他的戏剧作品《长生殿》通过对李隆基和杨玉环的爱情悲剧的描写,反映了唐朝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悲哀,同时也展现了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对封建社会的不满。洪升的作品在思想性、艺术性和社会性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洪升艺术特色详情»
洪升纪念馆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溪国家湿地公园西区,是为了纪念洪升这位在中国戏曲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人物而建立的。洪升以他的作品《长生殿》成为了洪氏家族在清代取得的最高成就,也成为了中国戏曲史上的重要人物。
进入洪升纪念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关于《长生殿》的故事梗概、创作历程和艺术成就的介绍。《长生殿》的创作历程是非常艰苦的,它是洪升一生才华和心血的结晶,可以说是他的精品之作。他曾经说过:“稗畦填词四十余种,自谓一生精力在《长生殿》。”经过十余年的努力,三次修改,才最终完成了这部作品。康熙十二年,他创作了《沉香亭》,康熙十八年完成了《舞霓裳》,最终在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他完成了《长生殿》传奇,并将其搬上了舞台。在第二展室,游客可以进一步了解洪升离奇的一生。
洪升纪念馆的设计师以新月、半月和满月的背景造型,来暗合“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的主题,以此来反映洪升跌宕起伏的一生。这种设计手法非常巧妙,通过月亮的变化来表达洪升一生中的喜怒哀乐,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洪升纪念馆的建立,不仅是为了纪念洪升这位伟大的戏曲艺术家,也是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学习他的作品和精神。洪升通过《长生殿》这部作品,展现了他对艺术的执着和追求,他的创作历程也是一个艰辛而充满挑战的过程。他的一生是一个充满激情和奋斗的故事,他的作品也是中国戏曲史上的经典之作。
洪升纪念馆的存在,让人们有机会更深入地了解洪升这位戏曲艺术家的一生和作品,也为戏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贡献。通过参观洪升纪念馆,人们可以感受到洪升对艺术的热爱和追求,也可以从中汲取到创作的灵感和力量。洪升纪念馆的建立,不仅是对洪升的致敬,也是对中国戏曲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洪升纪念馆舍详情»
洪升是一位出生在清朝顺治二年七月初一的文人。他出生时,全家正在逃难,直到满月后才回到城里。洪姓是钱塘的望族,世代都有读书的传统。他的父亲是一位喜欢读书和讨论的人,曾在清朝任职。而他的外祖父黄机则是康熙朝的官员,官至刑部尚书和文华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
洪升在少年时期曾受到陆繁弨、毛先舒、朱之京等人的教育。他接受了正统的儒家教育,也受到了他们遗民思想的影响。他学习勤奋,很早就展现出了才华,15岁时就在文坛上有了名声。20岁时,他已经创作了许多诗文词曲,并受到了人们的赞赏。康熙三年七月,他与舅父的女儿黄兰次结婚。四年后,他前往北京国子监学习。然而由于未能得到官职,他失望而归。为了生计,他四处奔波。大约在27岁左右,他遭遇了家庭的变故,被父母逐出家门,被迫离家独居,生活贫困到断炊的地步。康熙十二年冬天,他再次前往北京谋生。两年后,他的诗集《啸月楼集》编成,受到李天馥和王士祯等名流的赏识和培养,他的诗名大起。尽管他靠卖文为生,但他依然保持着傲岸的态度,对现实颇为不满。徐麟在《长生殿序》中说他在交际和宴会上总是白眼瞪人,指责过去的事情,对现在的事情进行批评。徐嘉炎在《长歌行送洪昉思南归》中说他“好古每称癖,逢人不讳狂”。尤侗称他:“洪子既归,放浪西湖之上,吴、越好事闻而慕之,重合伶伦,醵钱请观焉。洪子狂态复发,解衣箕踞,纵饮如故。”
康熙十八年冬天,洪升的父亲因为一桩冤案被遣送到边疆,他奔走呼号,向王公大人求情,并且昼夜兼程,赶回杭州,照顾父母北行,后来得到了赦免。为此,他已经形容枯槁,心力交瘁。他开始关注民间的苦难,写了《京东杂感》和《衢州杂感十首》等诗,对人民历经兵灾和水灾倍加同情。他还写了《长安》诗,其中有“棋局长安事,傍观迥不迷。党人投远戍,故相换新颜”之句,深恶统治集团内部的争斗和朝政的动荡,对社会现实有了更深的认识。
康熙二十七年,他将旧作《舞霓裳》改编为《长生殿》,广为传唱。次年八月,他邀请伶人演出《长生殿》,一时间名流纷纷前往观看。正值孝懿皇后佟氏于前一个月去世,洪升的《长生殿》也成为了悼念的对象。
洪升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人,他的作品受到了当时文坛名流的赏识和培养。他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对民间苦难的关注,使他的作品充满了深刻的思考和感慨。他的《长生殿》成为了一部广为传唱的戏曲,也展现了他在文学创作上的独特才华。
洪升生平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