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丘明的影响

影响
左丘明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人物,他的品行和对人类历史的贡献受到了世人的尊重和敬仰。他逝世后,人们将他著述过的地方称为“左传精舍”,并进行保护和修葺。

在汉初,肥城县就在县城兴建了“左传精舍”,并立碑以纪念。公元1年至6年,汉平帝时期,《左传》初次建立学宫。公元25年至56年,东汉建武年间,《左传》再次建立。《后汉书·郑兴范升、陈元、贾逵、张霸列传》中记载:皇帝知道左丘明是至贤之人,亲自受教于孔子,而公羊传和谷梁传流传于后世,因此下诏立《左氏传》。晋朝夏侯湛赋诗赞美左丘明说:“世界混乱,谗言盛行,君子忧心忡忡。左丘明卓越圣明,创作了《春秋》。他的微言细语逃避了困难,他的行为不随波逐流。他的文化传承至今,他的志向和教诲仍然珍贵。”

公元637年,唐太宗李世民颁布了《左丘明等二十一人配享孔子庙诏》,封左丘明为“经师”,并从祀文庙。左丘明的后裔为此种植了槐树,称之为“谢唐槐”。1008年,宋真宗赵恒追封左丘明为瑕丘伯,并授予他的四十七代孙丘芳衣巾,以主持祭祀事务。次年,平阴县令王讽重修了“左传精舍”,并立碑详细描述了追封的事情。1111年,宋徽宗赵佶封左丘明为中都伯。宋朝宰相丁谓也赞美左丘明的诗说:“哦,左丘明,听说你是道德高尚的人。你依据经书创作了传记,微小的细节彰显了你的智慧。庆祝封赐土地,扩大了鲁国的疆域。”

元朝的集贤大学士致仕李谦和翰林承旨张起岩都为左丘明赋诗赞美,称他的作品是史学的治疗,或者说他“虽然眼睛看不见,但心灵却不盲目”。1371年,明朝洪武四年,肥城知县丘明的后裔丘思齐重修了“左传精舍”。1530年,明世宗朱厚璁追封左丘明为“先儒”,并下诏建造了墓门坊,亲自书写了“先儒之墓”的字样。1642年,明毅宗朱由检追封左丘明为“先贤”。肥城知县王惟精和左丘明的第六十四代孙丘云特辑订了《左传精舍志》。《左传精舍志》分为遗像志、本传志、祠墓志、艺文志、谱系志等五卷,现存于曲阜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档案馆。

清朝时期,左丘明的第六十八代孙丘行

诗人左丘明的照片
左丘明

左丘明简介: 丘明(姓姜,氏丘,名明)是华夏人,生于前502年,死于前422年,享年80岁。他是丘穆公吕印的后代。本名丘明,因其先祖曾任楚国的左史官,故在姓前添“左”字,故称左史官丘明先生,世称“左丘明”,后为鲁国太史。

左氏世为鲁国太史,至丘明则约与孔子(前551-479)同时,而年辈稍晚。他是当时著名史家、学者与思想家,著有《春秋左氏传》、《国语》等。左丘明的最重要贡献在于其所著《春秋左氏传》与《国语》二书。

左丘明的《春秋左氏传》是对《春秋》这一古代史书的注释和补充,被誉为中国古代史学的奠基之作。他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描述和分析,揭示了各国之间的政治斗争、战争和外交关系,对于研究春秋时期的历史和政治具有重要意义。

《国语》是左丘明整理的一部古代国别史书,记录了春秋时期各国的历史和政治制度。这部书对于了解春秋时期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左丘明作为太史,与孔子一起“如周,观书于周史”,他熟悉诸国史事,并深刻理解孔子的思想。他的著作对于后世的历史学、政治学和文化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被后人称为“左丘明之学”。

左丘明生于前502年,死于前422年,享年80岁。他的贡献和影响使他成为中国古代史学的重要人物,被后人尊称为“左丘明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