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诗人左丘明的照片
左丘明

丘明(姓姜,氏丘,名明)是华夏人,生于前502年,死于前422年,享年80岁。他是丘穆公吕印的后代。本名丘明,因其先祖曾任楚国的左史官,故在姓前添“左”字,故称左史官丘明先生,世称“左丘明”,后为鲁国太史。

左氏世为鲁国太史,至丘明则约与孔子(前551-479)同时,而年辈稍晚。他是当时著名史家、学者与思想家,著有《春秋左氏传》、《国语》等。左丘明的最重要贡献在于其所著《春秋左氏传》与《国语》二书。

左丘明的《春秋左氏传》是对《春秋》这一古代史书的注释和补充,被誉为中国古代史学的奠基之作。他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描述和分析,揭示了各国之间的政治斗争、战争和外交关系,对于研究春秋时期的历史和政治具有重要意义。

《国语》是左丘明整理的一部古代国别史书,记录了春秋时期各国的历史和政治制度。这部书对于了解春秋时期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左丘明作为太史,与孔子一起“如周,观书于周史”,他熟悉诸国史事,并深刻理解孔子的思想。他的著作对于后世的历史学、政治学和文化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被后人称为“左丘明之学”。

左丘明生于前502年,死于前422年,享年80岁。他的贡献和影响使他成为中国古代史学的重要人物,被后人尊称为“左丘明先生”。

典故

左丘明的这番话,展现了他对国家政事的关心和积极参政议政的态度。他在鲁定公打算任命孔子为司徒,并征求他的意见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左丘明首先称赞孔子是当今的大圣人,但他也指出,一旦圣人当政,犯错误的人就很难保住自己的官位。他认为,如果鲁定公任用孔子,并打算与三桓商议,那么三桓很可能不会支持这一任命。为了说明自己的观点,左丘明讲了一个寓言故事。

故事中,有一个人喜欢毛皮大衣和美味肉食。他想做一件价值千金的皮大衣,于是直接向狐狸索要皮毛;他想办一次桌味道鲜美的牲祭,于是直接向羊索要羊肉。然而,狐狸和羊儿都躲藏了起来,这个人最终一件皮大衣也没做成,一次牲祭也没做上。左丘明通过这个故事告诉鲁定公,他打算任命孔子为司徒,却召集三桓来商量,就像与狐狸商量做皮大衣、与羊儿商量做牲祭一样,是行不通的。

左丘明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孔子主张削弱三桓,加强君权,曾向鲁定公提出“堕三都”的建议。而“三都”指的是三桓的三个据点,是三桓对抗公室的私有据点。由于三桓住在国都,封邑由家臣掌管,因此“三都”对三桓本身来说也是一种威胁。孔子曾通过游说使鲁公拆掉了叔孙氏的睩邑,这使得三桓对孔子的任命可能持有不同意见。

左丘明冷静地看到了三桓与孔子之间的矛盾,因此他建议鲁定公避开三桓,直接任用孔子。鲁定公最终听从了左丘明的建议,没有经过三桓的同意就任命了孔子。

左丘明的这番话体现了他对国家政事的深刻理解和敏锐的观察力。他不仅关注国家的大政方针,还关注其中的微妙关系和利益冲突。他的建议也展示了他对孔子的支持和对三桓的警惕。左丘明的参政议政精神和智慧为国家的发展和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左丘明典故详情»

影响

左丘明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人物,他的品行和对人类历史的贡献受到了世人的尊重和敬仰。他逝世后,人们将他著述过的地方称为“左传精舍”,并进行保护和修葺。

在汉初,肥城县就在县城兴建了“左传精舍”,并立碑以纪念。公元1年至6年,汉平帝时期,《左传》初次建立学宫。公元25年至56年,东汉建武年间,《左传》再次建立。《后汉书·郑兴范升、陈元、贾逵、张霸列传》中记载:皇帝知道左丘明是至贤之人,亲自受教于孔子,而公羊传和谷梁传流传于后世,因此下诏立《左氏传》。晋朝夏侯湛赋诗赞美左丘明说:“世界混乱,谗言盛行,君子忧心忡忡。左丘明卓越圣明,创作了《春秋》。他的微言细语逃避了困难,他的行为不随波逐流。他的文化传承至今,他的志向和教诲仍然珍贵。”

公元637年,唐太宗李世民颁布了《左丘明等二十一人配享孔子庙诏》,封左丘明为“经师”,并从祀文庙。左丘明的后裔为此种植了槐树,称之为“谢唐槐”。1008年,宋真宗赵恒追封左丘明为瑕丘伯,并授予他的四十七代孙丘芳衣巾,以主持祭祀事务。次年,平阴县令王讽重修了“左传精舍”,并立碑详细描述了追封的事情。1111年,宋徽宗赵佶封左丘明为中都伯。宋朝宰相丁谓也赞美左丘明的诗说:“哦,左丘明,听说你是道德高尚的人。你依据经书创作了传记,微小的细节彰显了你的智慧。庆祝封赐土地,扩大了鲁国的疆域。”

元朝的集贤大学士致仕李谦和翰林承旨张起岩都为左丘明赋诗赞美,称他的作品是史学的治疗,或者说他“虽然眼睛看不见,但心灵却不盲目”。1371年,明朝洪武四年,肥城知县丘明的后裔丘思齐重修了“左传精舍”。1530年,明世宗朱厚璁追封左丘明为“先儒”,并下诏建造了墓门坊,亲自书写了“先儒之墓”的字样。1642年,明毅宗朱由检追封左丘明为“先贤”。肥城知县王惟精和左丘明的第六十四代孙丘云特辑订了《左传精舍志》。《左传精舍志》分为遗像志、本传志、祠墓志、艺文志、谱系志等五卷,现存于曲阜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档案馆。

清朝时期,左丘明的第六十八代孙丘行 左丘明影响详情»

生平

非常完整。左丘明作为鲁国左史官,对于鲁国的历史和文化有着深入的研究。他广泛涉猎天文、地理、文学和历史等古籍,学识渊博。他的学识和才华使得他在鲁国的官职中表现出色,备受人们的崇拜。

左丘明是中国传统史学的创始人之一,他著有《左氏春秋》和《国语》两部史学巨著。《左氏春秋》是一部完整的编年体史书,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到鲁哀公二十七年的历史事件。这部书以史实为主,兼载言论,文字简洁生动,全面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历史面貌。它不仅是重要的儒家经典,也在文学上有很高的成就。《国语》则是一部国别体史书,记载了西周末年至春秋时期的历史事件,偏重于君臣言论的记述。这两部著作的完成耗时30余年,是左丘明日夜操劳的结果。

左丘明为了著述历史,曾与孔子一同前往周室,在周太史那里查阅档案。回到鲁国后,孔子写了简明的《春秋》,而左丘明则写成了内容浩繁的《左传》。鲁国作为周公的封地,保存了前代的多种礼乐制度和文献,因此被称为“礼乐之邦”。左丘明的著作中也反映了这一点,他对于礼乐制度和文化的研究使得他的著作具有很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左丘明晚年失明,但他并没有因此而停止著述。他以瞽之一的身份,记诵和讲述古代历史和传说,以口耳相传的方式补充和丰富文字的记载。这使得他被后人称为盲左。左丘明的贡献不仅仅是他的著作,还有他对于历史的传承和宣传。

左丘明的著作对于后世的史学家和文人有着重要的影响。他的历史、文学、科技和军事价值不可估量。他的著作不仅记录了当时的历史事件,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文化。左丘明的成就使得他成为历代史学家和文人所推崇的人物。

总之,左丘明是中国古代史学的创始人之一,他的著作《左氏春秋》和《国语》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他的学识和才华使得他在鲁国的官职中表现出色,备受人们的崇拜。左丘明的贡献不仅仅是他的著作,还有他对于历史的传承和宣传。他的成就使得他成为历代史学家和文人所推崇的人物。 左丘明生平详情»

思想

左丘明是中国古代的一位思想家和文化名人,他非常重视礼的作用。他认为礼是治理国家、安定社会、造福人民的依据和手段,也是“君子”必须遵行的规范。作为一个君子,首先要把礼和义放在最重要的地位。他说:“君子动则思礼,行则思义,不为利回,不为义疚”。这句话的意思是,一思考问题就要想到礼,一做事就要考虑到义,不为个人利益而丧失意志,不为追求义而感到内疚。他强调礼的众多礼节也要和义结合,对失礼行为持坚决批评的态度。

受重礼思想的影响,左丘明特别重视个人的品德修养。他认为个人的品德修养包括忠、孝、信、义、让等。他认为忠是一个人最美好的品德,忠的首要涵义是忠于国君。他举了楚国的子囊和鬻拳的例子来说明忠的含义。子囊在国君死后还不忘给他增加好名声,在自己将要死的时候不忘保卫祖国,他认为这就是忠。鬻拳曾用兵器威逼楚文王纳谏,自认犯了罪而砍断双脚,他认为这也是忠。对君王要忠,对父母就要孝。他举了郑庄公和颍考叔的例子来说明孝的重要性。郑庄公因母亲帮助弟弟谋反,将母亲软禁起来发誓永不相见,颍考叔帮助郑庄公母子和解,左丘明对颍考叔大加赞叹,说他能爱自己的母亲,并且把这种爱也传递给庄公,是“纯孝”。信是君子的一个道德标准,它不仅表现在个人品德上,还体现在国家之间。如果国家之间的结盟不是建立在信的基础上,即使结盟也没有任何意义。一个品德高尚的君子,除了讲信,还要讲义。他举了卫大夫石砏的例子来说明义的重要性。石砏大义灭亲,将参与叛乱的儿子正法,左丘明给予高度评价,称其为“纯臣”。让,就是谦让,是礼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一个国家能够形成一种上下谦让的良好社会风气,那么这个国家就能长治久安。另外,君子还要从善不从恶,知道善不可以丢、恶不可以长,做到从善如流。对于那些践踏忠孝信义、品行恶劣的人,左丘明表示深恶痛绝。

左丘明认为国君也必须注重品德修养。国君要治理好国家,首先自己要贤明,做到秉正无私、心胸博大、知人善任。治理国家,还必须把德政和刑罚结合起来,用德政来治理百姓、用刑罚来纠正邪恶,这样百姓才能安居乐业、邪恶才能消除。

左丘明的思想对于古代中国的社会发展和道德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他的重礼思想强调了个人品德修养的重要性,提出了忠孝信义让等一系列道德准则,为人们树立了榜样。他还强调了国君的责任和义务,提出了治理国家的方法和原则。他的思想对于当时的社会秩序的维护和国家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也对后世的道德观念和治国理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左丘明思想详情»

归宿

:“左丘明墓在肥城县西南五十里,都君庄正觉寺之西。”这些记载都表明左丘明墓地的大致位置在肥城县西南五十里的肥河乡都君庄附近。

左丘明的墓地一直是历史学界争议的焦点之一。在左丘明文化研讨会上,专家们通过对历史文献的研究和考证,终于得出了一个共识,即左丘明的墓地位于肥城市石横镇衡鱼村。这一结论对于研究左丘明的生平和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左丘明是春秋时期的重要人物,他不仅是一位史学家,还是一位文学家、思想家和散文家。他的著作《左传》和《国语》被誉为中国古代第一部编年史和最早的国别史,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价值。左丘明被称为“百家文字之宗、万世古文之祖”,被古人称为“先儒”、“先贤”,被史学界推崇为中国史学的开山鼻祖。

为了保护和传承左丘明的文化遗产,肥城市对左丘明墓地进行了高标准、高起点的修复工作。左丘明墓、碑、牌坊等遗迹得到了初步开发和修复,规模宏大,非常壮观。此外,肥城市还建立了左丘明文化纪念馆,馆内陈列着大量珍贵的文物,对于研究左丘明的史学文化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左丘明墓地的确切位置的确认,为左丘明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线索。通过对历史文献的研究和考证,专家们确定左丘明的墓地位于肥城市石横镇衡鱼村。这一发现对于深入了解左丘明的生平和思想,以及他在齐鲁地区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左丘明墓地的发现和研究,不仅对于肥城市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也为中国史学界提供了宝贵的研究资源。希望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和保护工作,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弘扬左丘明的思想和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这位伟大的古代文化先驱。 左丘明归宿详情»

生卒年推断

左丘明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史学家和文学家,他的作品《左传》被誉为中国古代史书的典范之一。然而,关于左丘明的生平和年代却一直存在争议。根据存世的一些史料和研究,我们可以对左丘明的出生年代和去世年代做出一些推测。

根据刘向的《别录》中的佚文“左丘明授曾申”,以及陆德明的《经典释文.序录》中所记载的“左丘明作《传》以授曾申”,我们可以推断左丘明的出生年代大致与孔子晚年的弟子曾参和曹恤相当。也就是说,左丘明应该是孔子的孙子辈,大约出生在鲁定公在位的中期。

另外,根据《左传》和《国语》这两本古代史书对于历史人物的称呼,我们可以得知左丘明应该在鲁元公在位时期去世,也就是公元前五世纪晚期。

综合以上的推测和研究,我们可以初步确定左丘明的出生年代约在鲁定公在位的中期,而去世年代约在鲁元公在位的时期。这意味着左丘明的生平大致在公元前五世纪晚期。

左丘明的《左传》是一部非常重要的史书,它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左传》记录了春秋时期鲁国的政治、军事和社会变迁,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的价值。

左丘明的贡献不仅仅在于他的著作,《左传》,他还是中国古代史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史学思想和方法对后世的历史学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注重事实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强调历史的教训和启示,为后世的历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尽管关于左丘明的生平和年代仍然存在一些争议,但通过对现有史料的研究和推测,我们可以初步了解到他大约生活在公元前五世纪晚期,是中国古代史学和文学的重要人物。他的作品《左传》不仅是一部史书,更是一部思想的宝库,对于我们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左丘明生卒年推断详情»

评价

丘明的情操高尚,他以君子之风为自己的准则。他在《论语·公冶长》中说:“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这表明他对于虚伪和做作的行为深感耻辱,他追求真诚和真实的品德。他不仅自己要遵循这样的准则,也希望他的朋友和同伴能够做到。左丘明的高尚情操和君子之风使得他备受尊敬和爱戴。

左丘明的品格和情操也得到了历代君主的赞扬和封号。在汉代,太史司马迁称他为“鲁君子”,这是对他高尚品德的肯定。唐贞观二十一年,李世民封他为“经师”,并在他的墓前建立了石坊,以示对他学识渊博的敬意。明嘉靖九年,明世宗封他为“先儒”,再次肯定了他在儒家学说中的地位。明崇祯十五年,朱由检封他为“先贤”,将他视为先贤和伟大的人物。

左丘明的高尚品格和君子之风也使得他的故乡肥城享有“君子之邑”的美誉。《肥城县志》记载了一位名叫乐正子春的人说:“子适齐过肥。肥有君子也。”这表明肥城因为有左丘明这样的君子而得到了赞誉。

左丘明不仅在品德上高尚,他的情操也是非常高尚的。他的故里被称为“都君庄”,这个名称意味着这是一个君子的居住地。这个名称生动地展示了左丘明当年的风范和高尚情操。

总之,左丘明以其高尚的品格和君子之风赢得了世人的尊敬和爱戴。他的情操高尚,他追求真诚和真实的品德,他的故乡肥城也因为有他这样的君子而得到了美誉。左丘明的高尚品格和君子之风将永远被人们所铭记。 左丘明评价详情»

家族历史

文章讲述了左丘明的家世渊源和学识渊博。左丘明是齐开国之君姜太公的后代,他的先人经历了姓氏的转换和三地的迁移。左丘明的儿子瞻和孙子启都是博学多才的人,而四代孙诚更是位超凡脱俗的隐士。后来,十五代孙起为了逃避王莽的迫害,改姓为丘并隐居起来。在清朝时,丘氏宗族改姓为邱,但在辛亥革命后,有人提议恢复原来的丘姓。

左丘明的家世渊源可以追溯到齐开国之君姜太公。姜太公因灭商有功被封于齐,都于营丘。姜太公死后,丁公继位,而印依营丘居住并改姓为丘。经过几代的更迭,哀公成为齐国的国君。然而,他与纪国的国君不和,纪国的国君向周王进谗言,挑拨哀公和周王的关系,导致周王烹煮了哀公。哀公的弟弟山不服胡公,杀死胡公并自立为国君,即献公。印的后人娄嘉被迫参与了宫廷之争,最终离开齐国投奔楚国,出任楚国的左史官。娄嘉的后人世代担任楚国的左史官,因此改姓为左。

左丘明的儿子瞻和孙子启都是学识渊博的人。瞻精通儒道,学识渊博,品德高尚。启也是博学多才的人,长期担任鲁国的大夫。四代孙诚更是位超凡脱俗的隐士,才华出众。他在王莽新政时被召集为天下学者,但因不愿为王莽效力,改姓为丘并隐居到陶阳。

在清朝时,为了表示对孔子的尊敬,乾隆帝下令丘氏宗族改姓为邱。然而,在辛亥革命后,闽杭举人邱荷公及台湾进士丘逢甲倡议恢复原来的丘姓。

左丘明的家世渊源和学识渊博,展示了他们家族的传承和才华。他们的故事也反映了历史时期的动荡和人们对姓氏的重视。无论是丘姓还是邱姓,都代表着左丘明及其后人的家族荣耀和学识传承。 左丘明家族历史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