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御寇的写书经历

写书经历
《列子》的版本和注释,对于研究《列子》的内容和思想有很大的帮助。



《列子》的成书经历了三个阶段。最早的版本是由列子的门人根据他的活动和言论编撰而成的,篇章数量超过了八篇。汉人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补充整理,形成了《汉书.艺文志》上所著录的八篇。最后,张湛根据他先人的藏书和在战乱后收集到的残卷,进行了参校和整理,最终编撰成了今本的《列子》。在编撰过程中,为了疏通文字和连缀篇章,张湛不可避免地加入了一些自己的思想和内容,因此今本的《列子》中杂有一些魏晋人的思想内容和语言文字。这也是为什么《列子》在历经三个时期的成书过程中,杂乱不一的原因。



《列子》的学说源于黄帝和老子。相传列子曾向关尹子请教道,拜壶丘子为师,后来又先后拜师于老商氏和支伯高子,得到了他们的真传,而友伯昏无人。修道九年后,他就能够御风而行。《述异记》中记载,列子常在立春日乘风而游遍布天下,立秋日则返回“风穴”,风一至,草木皆生,风一去,草木皆落。《吕氏春秋》中说:“子列子贵虚”。他认为“至人的心就像一面镜子,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所以能够胜过物质而不受伤害”。列子虽然贫穷,面色饥饿,但他拒绝了郑国的暴虐执政者子阳馈赠的粮食。他的弟子严恢问他:“所有追求道的人都会变得富有吗?”列子回答说:“桀纣只重视利益而轻视道,结果亡国了!”他认为人们应该摆脱财富、名誉的束缚,顺应大道,淡泊名利,安静修道。



《列子》的著作包括他的弟子参与编写的二十篇旧本,西汉的刘向和刘歆父子去除了其中的重复部分,留下了八篇。《汉书.卷三十.艺文志第十》中有“刘向说列子八篇。名御寇,先庄子,庄子称之”这句话,应该是刘向、刘歆父子或者同时代其他人整理的八篇。但是不知道这些版本何时已经失传。



现在的《列子》版本有几十种,大多数版本的书前都有刘向所撰写的《序》或者张湛(东晋时人)所作的《序》,各个版本的内容相差不远,其中包含了大量的寓言、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等。总体来说,这些版本的意义归结于老子和庄子的思想。杨伯竣先生的《列子集释》收录了历代主要的注疏,并附录了《列子》的版本和注释,对于研究《列子》的内容和思想有很大的帮助。

诗人列御寇的照片
列御寇

列御寇简介: 列御寇列子(公元前450年—公元前375年)是战国时期的道家代表人物。他的本名是寇,又被称为御寇,后人尊称他为列子。他出生在华夏族,属于周朝郑国圃田(今河南省郑州市)人,是古帝王列山氏的后裔。

列子是先秦时期天下十豪之一,也是著名的道学者、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教育家。他的影响深远,对后世的哲学、美学、文学、科技、养生、乐曲和宗教产生了重要影响。

列子著有《列子》,他的学说源于黄帝和老子,归属于老庄思想。他创立了先秦哲学学派贵虚学派(也称为列子学派)。作为道家学派的传承人,他在老子和庄子之间承前启后,起到了重要的桥梁作用。

除了以上内容,还需要补充列子的出生和死亡年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