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御寇列子(公元前450年—公元前375年)是战国时期的道家代表人物。他的本名是寇,又被称为御寇,后人尊称他为列子。他出生在华夏族,属于周朝郑国圃田(今河南省郑州市)人,是古帝王列山氏的后裔。
列子是先秦时期天下十豪之一,也是著名的道学者、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教育家。他的影响深远,对后世的哲学、美学、文学、科技、养生、乐曲和宗教产生了重要影响。
列子著有《列子》,他的学说源于黄帝和老子,归属于老庄思想。他创立了先秦哲学学派贵虚学派(也称为列子学派)。作为道家学派的传承人,他在老子和庄子之间承前启后,起到了重要的桥梁作用。
除了以上内容,还需要补充列子的出生和死亡年份。
的无为而治。他认为人应该追求内心的宁静和道德的修养,而不是追逐名利和权力。他主张循名责实,即按照名分和责任去做事,不虚张声势,不追求虚名。他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的规律,不要过分干涉和改变自然的运行,而是顺其自然地去行事。他的学说对于当时的社会风气和人们的生活方式提出了一种新的思考方式和生活准则。
列子的寓言故事是他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他思想的生动表达。这些寓言故事以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情节,讲述了人们在生活中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和困境,以及如何通过修养自己的心灵和追求道德的境界来解决这些问题。其中,《愚公移山》讲述了一个老人为了给子孙留下一片平地而不懈努力的故事,寓意着人们应该有坚持不懈的精神和毅力;《杞人忧天》讲述了一个杞国人因为害怕天空会塌下来而忧心忡忡的故事,寓意着人们不应该过分担心和焦虑,而是要积极面对问题和困难。这些寓言故事通过生动的形象和深刻的寓意,给人们带来了启示和思考,引导人们追求内心的宁静和道德的修养。
列子的学说对于后世的影响也是深远的。他的学说在道教中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发展,被尊奉为“冲虚真人”。他的思想对于后世的哲学家和文化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在道德修养和人生观方面。他的学说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追求内心的宁静和道德的修养,这与现代社会中追求物质利益和功利主义的价值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的学说提出了一种新的生活准则和思考方式,对于当代人们追求内心的平静和道德的修养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总之,列御寇是一位致力于道德学问的学者,他的学说主张循名责实,无为而治,追求内心的宁静和道德的修养。他的寓言故事生动形象,寓意深刻,给人们带来了启示和思考。他的学说对于后世的影响深远,被尊奉为“冲虚真人”,对于当代人们追求内心的平静和道德的修养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列御寇生平详情»
御寇,又称列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和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以其豁达的心胸和修道炼成的御风之术而闻名于世。
御寇出身贫寒,家境贫穷,常常吃不饱肚子,面黄肌瘦。有人劝郑国执政子阳资助御寇,以求个好士之名。于是子阳派人送给御寇十车粮食,但御寇却不肯收受实物,再三致谢。他的妻子对此感到不满,埋怨说道:“我听说有道的人,妻子孩子都能快乐地生活,现在我却常常挨饿。宰相送粮食给你你却不接受,我真是命苦啊。”然而,御寇笑着对妻子说:“子阳并不真的了解我,他只是听了别人的话才送粮给我。以后也可能听别人的话怪罪我,所以我不能接受。”果不其然,一年后郑国发生变乱,子阳被杀,其党众多被株连致死,而御寇却得以安然无恙。这个故事至今在郑州民间流传,康熙三十二年的《郑州志》也记载了这个故事。
御寇以虚尚玄,修道炼成御风之术,能够御风而行,常在春天乘风而游八荒。庄子的《逍遥游》中描述了御寇乘风而行的情景:“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返。”他驾风行到哪里,哪里就枯木逢春,重现生机。御寇飘然飞行,逍遥自在,轻松自得,令人羡慕。
唐玄宗天宝元年(739年),李隆基封御寇为冲虚真人,其所著的书名为《冲虚真经》。这部经书对于修道者来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被广泛传播和研究。
御寇的故事和学说,展示了他豁达的心胸和超凡脱俗的修道成就。他不为外物所动,不受贫富荣辱的影响,始终保持着内心的平静和自在。他的御风之术更是展示了他对自然的掌控和与之融合的能力。御寇的思想和行为给人们带来了启示,教导人们要保持内心的平和与自在,追求真理和道义,超越物质的束缚,追求精神的自由和境界的升华。
御寇的故事和学说至今仍然对人们产生着深远的影响。他的精神和修道成就成为后世追随者的楷模和榜样。他的御风之术也成为了人们向往的境界和目标。御寇的思想和行为,不仅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对于现代人们的生活和思考方式有着积极的启示和影响。
列御寇典故详情»
《列子》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上著名的典籍,它是一部智慧之书,能够开启人们的心智,给人以启示和智慧。这部书是由列子、列子的弟子以及列子的后学们的著作汇编而成,共有八篇,一百四十章。其中包括了哲理散文、寓言故事、神话故事和历史故事,而其中大部分都是以寓言的形式来表达精微的哲理。整本书中共有一百零二个神话和寓言故事,如《黄帝篇》有十九个,《周穆王篇》有十一个,《说符篇》有三十个。这些故事和散文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列子》的每篇文字都自成系统,无论长短,都有自己的主题,反映睿智和哲理。它们浅显易懂,饶有趣味,只要我们逐篇阅读,细细体会,就能获得教益。这本书完全可以与古希腊的《伊索寓言》相媲美,但在意境上却远远超越了《伊索寓言》。
《列子》中的故事和散文给人以深刻的思考,它们通过寓言的形式,将智慧和道理融入其中。例如,《黄帝篇》中的故事讲述了一个人如何通过修炼和学习,最终成为了一个智者。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有通过不断的努力和学习,我们才能够获得智慧和成长。而《周穆王篇》中的故事则讲述了一个国王如何通过聪明才智和智慧的决策,使得国家繁荣昌盛。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智慧和聪明才智是成功的关键。
除了寓言故事,书中还有许多哲理散文,它们以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了深刻的思想。例如,《说符篇》中的散文讲述了一个人如何通过言辞和语言的运用,影响他人的思想和行为。这个散文告诉我们,言辞的力量是巨大的,我们应该善于运用言辞来影响他人,传递正能量。
总的来说,《列子》是一本充满智慧和哲理的书籍,它通过寓言故事和哲理散文,给人以启示和思考。它的意境超越了其他类似的作品,成为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上的瑰宝。读完《列子》,我们不仅能够获得智慧和启示,还能够提升自己的思考能力和见识。因此,我们应该珍视这本书,认真阅读,并将其中的智慧应用到我们的生活中去。
列御寇著作详情»
《列子》的版本和注释,对于研究《列子》的内容和思想有很大的帮助。
《列子》的成书经历了三个阶段。最早的版本是由列子的门人根据他的活动和言论编撰而成的,篇章数量超过了八篇。汉人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补充整理,形成了《汉书.艺文志》上所著录的八篇。最后,张湛根据他先人的藏书和在战乱后收集到的残卷,进行了参校和整理,最终编撰成了今本的《列子》。在编撰过程中,为了疏通文字和连缀篇章,张湛不可避免地加入了一些自己的思想和内容,因此今本的《列子》中杂有一些魏晋人的思想内容和语言文字。这也是为什么《列子》在历经三个时期的成书过程中,杂乱不一的原因。
《列子》的学说源于黄帝和老子。相传列子曾向关尹子请教道,拜壶丘子为师,后来又先后拜师于老商氏和支伯高子,得到了他们的真传,而友伯昏无人。修道九年后,他就能够御风而行。《述异记》中记载,列子常在立春日乘风而游遍布天下,立秋日则返回“风穴”,风一至,草木皆生,风一去,草木皆落。《吕氏春秋》中说:“子列子贵虚”。他认为“至人的心就像一面镜子,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所以能够胜过物质而不受伤害”。列子虽然贫穷,面色饥饿,但他拒绝了郑国的暴虐执政者子阳馈赠的粮食。他的弟子严恢问他:“所有追求道的人都会变得富有吗?”列子回答说:“桀纣只重视利益而轻视道,结果亡国了!”他认为人们应该摆脱财富、名誉的束缚,顺应大道,淡泊名利,安静修道。
《列子》的著作包括他的弟子参与编写的二十篇旧本,西汉的刘向和刘歆父子去除了其中的重复部分,留下了八篇。《汉书.卷三十.艺文志第十》中有“刘向说列子八篇。名御寇,先庄子,庄子称之”这句话,应该是刘向、刘歆父子或者同时代其他人整理的八篇。但是不知道这些版本何时已经失传。
现在的《列子》版本有几十种,大多数版本的书前都有刘向所撰写的《序》或者张湛(东晋时人)所作的《序》,各个版本的内容相差不远,其中包含了大量的寓言、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等。总体来说,这些版本的意义归结于老子和庄子的思想。杨伯竣先生的《列子集释》收录了历代主要的注疏,并附录了《列子》的版本和注释,对于研究《列子》的内容和思想有很大的帮助。
列御寇写书经历详情»
《列子》是中国古代道家文化的重要著作之一,作者为列御寇。他的学说主要源于黄帝和老子,被称为道家学说。道家学说强调秉要执本,追求清虚无为,注重治身接物,崇尚不竞,与六经相合。
刘向认为列子的学说贵在虚无。邢昺在《尔雅.释诂》的疏中引用《尸子.广泽篇》和《吕氏春秋不二》的说法,称列子贵重虚无。《战国策.韩策》中也有记载,史疾为使楚,楚王问他所循之道,他回答说是治理列子圄寇之言,楚王问他为何贵重,他回答说贵在正直。
张湛在《列子.序》中认为,列子的书大略明白地表达了群有以至虚为宗,万品以终灭为验,神惠以凝寂常全,想念以著物为表,生觉与化梦等情。他的学说不受巨细限制,穷达无假智力,注重治身而不追求官职,顺应自然则所至皆适,水火可蹈。只有忘怀才能照亮一切,这就是他的宗旨。
列子认为至人的心如同镜子,不偏不倚,应对而不藏匿,所以能够胜过物质而不受伤害。尽管他因为贫穷而常常面带饥色,但他拒绝了郑国暴虐的执政者子阳赠送的粮食。他的弟子严讳问他:“学道的人会变得富有吗?”列子回答说:“桀纣只重视利益而轻视道,所以灭亡了!”列子还主张摆脱人世间的贵贱、名利的束缚,顺应大道,淡泊名利,追求清静修道。
《列子》中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教益。例如,《列子学射》、《纪昌学射》和《薛谭学讴》这三个故事告诉我们,在学习上,不仅要知道事物的表面,还要知道其中的原理;真正的本领是通过勤奋学习和苦练获得的;知识和技能是没有尽头的,不能满足于只学到一点。另外,《承蜩犹掇》告诉我们,曲背老人捕蝉的高超技艺源于他的勤奋学习和苦练;而《妻不识夫》这个情节离奇的故事则说明一个人是可以改变心意的。
总的来说,列子的学说强调追求虚无,注重治身接物,摆脱贵贱名利的束缚,顺应大道,追求清静修道。他的著作《列子》中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教益,告诉我们要勤奋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和技能。
列御寇思想详情»
列御寇是一位古代哲学家和文化名人,他的墓地和祠堂位于中国郑州市的圃田村。据传,列御寇的墓地位于村东南,墓碑上刻有他的名字。
列御寇的墓前有一条潮河,后面是一片丘陵,四周环绕着茂密的枣林。附近还有一座列御寇祠堂,但建立的年代已无从考证。根据碑文记载,这座祠堂曾一度被改建成佛寺。然而,在明朝万历八年(1580年),监察御使苏民望巡视河南时,得知了这一情况。他命令奉直大夫知郑州事许汝升重建祠堂,并立了一块名为《重修列子祠记》的碑石。
原来的祠堂包括硬山房大殿、卷棚、左右厢、过厅和门楼等15间建筑,呈长方形院落。庭前屋后点缀着几株青绿的刺槐树。大殿的顶部装饰着鸱吻和宝瓶,屋顶上有圆形图案。楣木和雀替上刻有“天马奔日”、“狮滚绣球”以及花卉浮雕。厅前立有一座明碑和三座清碑。然而,1966年大殿被毁,石碑也被推倒埋入地下。现在只剩下山门和廊房等硬山式建筑,被用作学生教室。
除了墓地和祠堂,郑州还有一处与列御寇有关的景点,那就是八卦御风台。据说列御寇生前能够御风而行,最终成仙升天。八卦御风台位于郑州市东二十里铺南高岗上,是一个八角形的高台,上面绘有八卦图案,旁边还有列御寇的塑像。这里山高林密,云雾缭绕,风吹树响。站在御风台前,望着列御寇的塑像,仿佛能感受到一丝神秘的仙气。因此,郑州人将这个景点称为“卦台仙景”,并将其列为郑州的八大景点之一。后来的游客来到列御寇祠堂和御风台,都会对这位先贤的高尚品质和御风而行的能力表示敬佩和羡慕,不禁赞叹并吟诗题咏。
在宋朝皇佑年间,郑州知州宋痒写了一首《过列子观》的诗:“两作朱墦守,重登羽客宫。故墟墙舍坏,尘案酎杯空。款户殊无屦,乘衣尚有风。轩游曾驻跸,高意掩崆峒。”这首诗歌赞美了列御寇的高贵品质。清代郑州人侯尔梅也写了一首《登御风台》的诗:“昔读泠然句,今登列子台。阆风春草绿,姑射野花开。仙子何时返,牧童去复来。乘风素有志,恨朱徒崔嵬。”还有张钺的《卦台仙景》和清光绪二十年郑州学正朱炎昭的《卦台仙景》等诗作,都表达了对列御寇和他的墓地、祠堂以及御风台的景色的赞美和敬仰。
总之,列御寇是一位古代哲学家和文化名人,他的墓地、祠堂和御风台都成为了郑州的重要景点。人们对他的高尚品质和御风而行的能力表示敬佩和羡慕,纷纷吟诗题咏,将这些景点列为郑州的八大景之一。这些景点不仅是对列御寇的纪念,也是对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列御寇后世纪念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