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孔子向东方旅行,看到两个小孩在争辩,就问他们争辩的原因。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离人近,而正午的时候离人远。”
另一个小孩认为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离人比较远,而正午的时候离人比较近。
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时像车的车盖一样大,到了中午时就像盘子一样小了,这不是远小近大的道理吗?”
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凉爽,到了中午的时候热得像把手伸进热水中,这不是近的就感觉热,而远的就觉得凉的道理吗?”
孔子听了之后不能判断他们俩谁对谁错。
两个小孩笑着对孔子说:“是谁说你智慧多呢?”
注释:
东:东方。
游:游历、游学。
见:看见。
辩斗:辩论,争论。
辩:争。
其:代词,他们。
故:缘故,原因。
以:认为。
始:刚刚,才。
去:离;距离。
日中:正午。
初:刚刚。
车盖:古时车上的篷盖,像雨伞一样,呈圆形。
及:到。
则:就。
盘盂:盛物的器皿。圆者为盘,方者为盂。
为:是。
沧沧凉凉:形容清凉的感觉。沧沧:寒冷的意思。
探汤:把手伸向热水里。汤,热水,开水。(古时还特指沐浴时用的热水。)在文中的意思是天气很热。
决:决断,判定,判断。
孰:谁。
为:同“谓”,说,认为。
汝:你。
知:zhì,通假字。“知”通 “智”聪明、智慧。
笑:在这里不是嘲笑,在这里突出了孩子们的天真可爱。
沧沧凉凉:形容清凉而略带寒意。
《两小儿辩日》译文及注释详情»
译文:
孔子到东方游历,途中遇见两个小孩在争辩,便问他们争辩的原因。
有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升起时距离人近(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到中午的时候距离人远。”
另一个小孩则认为太阳刚升起的时候距离人远,而到中午的时候距离人近。
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升起的时候大得像一个车盖,等到正午就小得像一个盘子,这不是远处的看着小而近处的看着大吗?”
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升起的时候清凉而略带寒意,等到中午的时候像手伸进热水里一样热,这不是近的时候感觉热而远的时候感觉凉吗?”
孔子不能判决(谁对谁错)。
两个孩子笑着说:“谁说你知识渊博呢?”
注释:
选自《列子·汤问》。原文共十三章,这是第七章。《列子》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由列御寇编写。
东游:向东游历。
见:看见。
辩斗:辩论,争论。
其:代词,指两个小孩。
故:缘故,原因。
以:以为,认为。
始:刚刚,才。
去:距离。
日中:正午。
初:刚刚。
盖:车篷,古时车上的篷盖,像雨伞一样,呈圆形。
及:到,至。
则:就。
盘盂(yú):古代盛放食物的器皿。圆者为盘,方者为盂。
为:是。
沧沧凉凉:清凉,略带寒意。沧沧:寒冷的意思。
探汤:把手伸向热水里。汤,热水,在文中的意思是天气很热。
决:决断,判定,判断。
笑:嘲笑,讥讽。在这里不是嘲笑,在这里突出了孩子们的天真可爱。
孰(shú)为汝(rǔ)多知(zhì)乎?:谁说你知识渊博呢?孰,谁。为,同“谓”,说,认为。
汝:你。
知:同 “智”,智慧。
《两小儿辩日》译文及注释二详情»
这篇创作背景选自《列子·汤问》第七章,记录了春秋时期两个小孩与当时大学问家孔子的故事。这个故事展示了孔子对于教育的重视和他对于智慧的传承。在这个故事中,两个小孩通过与孔子的交流,得到了宝贵的教诲和启发。
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这是一个充满变革和动荡的时代。人们对于道德和智慧的追求变得尤为重要。孔子作为当时的大学问家,被人们尊敬和仰慕。他的智慧和学识使他成为了许多人的导师和引路人。
在这个故事中,两个小孩对于知识和智慧充满了好奇和渴望。他们听说了孔子的名字,并且对他的学问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他们决定亲自去拜访孔子,希望能够从他那里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智慧。
两个小孩来到了孔子的门前,恭敬地向他请教问题。孔子看到他们的热情和渴望,便耐心地回答了他们的问题,并且给予了他们宝贵的教诲。他告诉他们要虚心学习,不断追求真理和智慧。他还告诉他们要注重品德修养,要做一个有道德和责任感的人。
通过与孔子的交流,两个小孩受益匪浅。他们对于知识和智慧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明白了道德和品德的重要性。他们决心要努力学习,成为有智慧和品德的人。
这个故事展示了孔子对于教育的重视和他对于智慧的传承。他不仅仅是一个学者和思想家,更是一个教育家和引路人。他通过与两个小孩的交流,传授了他的智慧和知识,帮助他们成长和进步。
这个故事也反映了春秋时期人们对于知识和智慧的追求。在那个时代,人们渴望通过学习和思考来提升自己,追求真理和智慧。孔子的故事激发了人们对于知识和智慧的热情,也启发了他们对于道德和品德的思考。
总之,这个故事是关于春秋时期两个小孩与孔子的交流和教诲。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到孔子对于教育的重视和他对于智慧的传承。这个故事也反映了春秋时期人们对于知识和智慧的追求。这个故事给我们带来了启示,让我们明白了学习和品德的重要性。
《两小儿辩日》创作背景详情»
这篇文章是一篇寓言故事,讲述了古时候,两个小孩对于太阳在不同时间距离地球远近的问题持有不同观点,争执不下。即使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无法解决他们的争论。故事通过描写孔子路遇两小儿辩斗的情景,点明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起因。接着,两小孩分别用他们的直觉(视觉、触觉)来阐明自己的观点,试图反驳对方。最后,孔子面对两小孩的争辩,无法裁决,引起了两小孩的笑声。尽管全文只有一百多字,但它给人以多方面的启示。这篇文章通过对话描写来展现人物和故事情节,展示了两小孩的天真可爱和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文章告诉我们,为了认识自然、探求客观真理,我们要敢于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同时也表明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学习是无止境的。 《两小儿辩日》简述详情»
1. 你怎么看待两小儿对孔子的讥笑?
2. 这个故事对你有什么启发?
3. 为什么早上和晚上看太阳的时候特别大?中午特别小?
4. 你认为太阳刚出时距离人近,而太阳到中午时距离人远的原因是什么?
5. 为什么早上和傍晚看太阳时,太阳和远处的屋子或山形成了一小一大的对比,而中午周围没有任何东西与太阳对比,导致太阳看起来小?
6. 你可以通过画两个一样大的圆圈,并在一个圆圈外面画一个大圆圈,在另一个圆圈外面画一个小一点的圆圈来解释为什么两个本来一样大的圆圈看起来大小不同。
《两小儿辩日》课后问题详情»
阳就小。这种科学解释进一步证明了古代人们对自然现象的探求和独立思考的可贵精神。
通过这个小故事,我们可以看到古代中国人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思考。两个小孩通过观察太阳在早晨和中午的大小变化,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们不满足于表面现象,而是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思考,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这种独立思考和大胆质疑的精神是非常可贵的。
在辩论过程中,两个小孩使用了反问句式,增强了辩论的力度。他们互不相让,坚持自己的观点,这也体现了他们对真理的追求。而孔子则以实事求是的态度面对这个问题,他没有妄加决断,而是承认自己不能决定。这种科学态度值得我们学习。
此外,这个故事还告诉我们,知识是无穷尽的。即使是像孔子这样的大学问家,也有不能解决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学习,不放弃对真理的探求。正如孔子所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只有保持学习的态度,我们才能不断进步。
最后,现代科学已经对太阳在早晨和中午的大小变化给出了科学解释。这进一步证明了古代人们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思考的重要性。通过观察和思考,我们可以发现问题,引发思考,从而不断追求真理。
总之,这个小故事通过描写两个小孩争辩太阳在早晨和中午距离人们远近的问题,反映出中国古代人们对自然现象的探求和独立思考、大胆质疑、追求真理的可贵精神。同时,它也告诉我们知识是无穷尽的,只有保持学习的态度,我们才能不断进步。现代科学的解释进一步证明了古代人们的观察和思考的重要性。这个小故事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启示和思考。
《两小儿辩日》鉴赏详情»
四日到十二月十六日,中午太阳与观测者的距离都在1.5亿公里左右,而早晨和晚上的太阳与观测者的距离则在1.5亿公里到1.6亿公里之间变化。
总之,太阳离人们的距离在中午和早晚是相近的,只是由于人们的错觉和其他因素的影响,使得早晚看到的太阳比中午大。了解这些天文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太阳的运行规律,增加对自然界的认识。
参考文献:
1.《列子·汤问》
2.《论语》
3.天文年历
根据以上内容,我给出的教学建议如下:
1. 在课前,教师可以查阅课文中涉及的科学常识,并布置学生课前作业,让学生自己搜集相关资料,回答问题,如太阳与地球的距离一天之中有无变化?为什么早晨太阳看起来大些,中午却看起来小?为什么早晨感觉凉些,中午热些?
2. 本文中古今字义不同是学生阅读理解的难点,建议分三步解决。首先,学生在读通课文后,根据注释初步理解每句话的意思。对于学生不懂的,教师可以稍作点拨,使学生能贯通上下文。其次,反复诵读,理解故事的内容。最后,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3. 这个故事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讨论交流一下读了这篇课文想到些什么。要鼓励学生畅所欲言,从多种角度有所感悟。例如,两小儿喜欢探索,精神可嘉;两小儿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结果就不一样;孔子能正确对待小儿提出的问题,不知为不知,实事求是。
4. 学习文言文,反复诵读是最主要的方法。学习本文仍应注重指导朗读。朗读本文时,可以按照提示读好句中的停顿,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句子的意思。
最后,对于文章结尾,教师应让学生知道,许多自然现象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些普通的科学常识,但在古代由于科技不发达是难以解开的谜,所以孔子“不能决”是可以理解的。可见宇宙之大,知识之广,上下纵横,虽智者也不能事事尽知。孔子没有“强不知以为知”,而是本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实事求是的态度。因此,在教学时不要把两小儿笑话孔子作为主旨去理解。
《两小儿辩日》教学建议详情»
本文选自《列子》之《列子.汤问》,主要介绍了文言中的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
首先是词类活用部分,其中提到了“东游”一词,它是名词做状语,表示向东方游玩。同时,“东游”也是一个通假字,可以表示智慧的意思。
接下来是一词多义部分,首先是“其”一词的两个意义。第一个意义是指示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那”,用于指示远处的事物。第二个意义是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他们”,用于询问他们的原因。
另一个例子是“为”一词的两个意义。第一个意义是通“谓”,表示说的意思。例如,“孰为汝多知乎”就是问谁说你知识渊博呢?第二个意义是表示“是”的意思。例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就是问这不是离得远的小而离得近的大吗?
最后是古今异义部分,列举了几个词的古义和今义的不同。首先是“盘盂”,古义是指过去吃饭的碗、盘子,圆形的叫盘,方形的叫盂。而今义则是用来装痰、人的排泄物的盘子。其次是“汤”,古义是指热水,而今义则是指食物加热煮熟后的汁液。再次是“去”,古义是指距离,离、相离,而今义则是指离开所在的地方到别处。最后是“援”,古义是指引、拉,而今义则是指支援、帮助。
通过这些例子,可以看出文言中词语的灵活运用和多义性,需要根据上下文来理解其具体意义。
《两小儿辩日》文言知识详情»
列御寇列子(公元前450年—公元前375年)是战国时期的道家代表人物。他的本名是寇,又被称为御寇,后人尊称他为列子。他出生在华夏族,属于周朝郑国圃田(今河南省郑州市)人,是古帝王列山氏的后裔。
列子是先秦时期天下十豪之一,也是著名的道学者、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教育家。他的影响深远,对后世的哲学、美学、文学、科技、养生、乐曲和宗教产生了重要影响。
列子著有《列子》,他的学说源于黄帝和老子,归属于老庄思想。他创立了先秦哲学学派贵虚学派(也称为列子学派)。作为道家学派的传承人,他在老子和庄子之间承前启后,起到了重要的桥梁作用。
除了以上内容,还需要补充列子的出生和死亡年份。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
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选自《左传》)
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复见。
竭知尽忠而蔽障于谗。
心烦虑乱,不知所从。
乃往见太卜郑詹尹曰:“余有所疑,愿因先生决之。
”詹尹乃端策拂龟,曰:“君将何以教之?”屈原曰:“吾宁悃悃款款,朴以忠乎,将送往劳来,斯无穷乎?“宁诛锄草茅以力耕乎,将游大人以成名乎?宁正言不讳以危身乎,将从俗富贵以偷生乎?宁超然高举以保真乎,将哫訾栗斯,喔咿儒儿,以事妇人乎?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将突梯滑稽,如脂如韦,以洁楹乎?“宁昂昂若千里之驹乎,将泛泛若水中之凫,与波上下,偷以全吾躯乎?宁与骐骥亢轭乎,将随驽马之迹乎?宁与黄鹄比翼乎,将与鸡鹜争食乎?“此孰吉孰凶?何去何从?“世溷浊而不清:蝉翼为重,千钧为轻;黄钟毁弃,瓦釜雷鸣;谗人高张,贤士无名。
吁嗟默默兮,谁知吾之廉贞!”詹尹乃释策而谢曰:“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数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
用君之心,行君之意。
龟策诚不能知此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