轶事典故:
梅尧臣:一个发现才华的考官
在一次进士考试中,作者梅尧臣担任考官,协助主考官欧阳修进行阅卷工作。在阅卷过程中,梅尧臣偶然发现了一篇名为《刑赏忠厚之至论》的文章,这篇文章让他惊为天人。他立刻意识到这是一篇才华横溢的作品,并决定推荐给欧阳修。
然而,这篇试卷的作者并没有署名,只是留下了一个糊涂的名字。欧阳修看到这个糊涂的名字后,认为很有可能是他的弟子曾巩所写。尽管如此,为了避免产生误会和偏见,欧阳修决定将这篇试卷取为第二。
然而,事情的发展却出人意料。欧阳修取为第一的试卷,竟然正是曾巩所写。这个巧合让欧阳修感到非常惊讶。他意识到自己对曾巩的才华评估出现了偏差,同时也意识到梅尧臣的眼光之准确。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梅尧臣是一个善于发现才华的考官。他在阅卷过程中,能够敏锐地察觉到苏轼这篇文章的独特之处,并推荐给欧阳修。这种发现才华的能力,不仅展示了梅尧臣的眼光和见识,也为苏轼的才华提供了展示的机会。
同时,这个故事也提醒我们,评价一个人的才华并不容易。欧阳修对曾巩的才华评估出现了偏差,这是因为他在看到糊涂的名字后,产生了误解。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我们在评价他人的才华时,应该保持客观和公正,不要被表面的因素所迷惑。
总之,梅尧臣是一个善于发现才华的考官。他在一次进士考试中,发现了苏轼的才华,并推荐给欧阳修。这个故事不仅展示了梅尧臣的眼光和见识,也提醒我们在评价他人的才华时要保持客观和公正。
梅尧臣简介: 梅尧臣(1002~1060)是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他出生于宣州宣城(今属安徽)一个汉族家庭。宣城古称宛陵,因此他被尊称为宛陵先生。
梅尧臣初次参加科举考试时没有获得名次,后来通过荫补成为河南主簿。直到50岁时,他才在皇祐三年(1051)得到宋仁宗的召试,被赐予同进士出身的资格,并被任命为太常博士。在欧阳修的推荐下,他成为国子监的直讲,后来晋升为尚书都官员外郎。因此,他被世人称为“梅直讲”、“梅都官”。
梅尧臣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他的注释是孙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他还有《宛陵先生集》60卷的著作,以及《四部丛刊》影明刊本等。此外,他还有两首词作传世。
梅尧臣的生平可以总结为:出生于1002年,出生地为宣州宣城(今属安徽),初试不第,后荫补河南主簿。50岁时,获得宋仁宗的召试,并被赐予同进士出身的资格,成为太常博士。在欧阳修的推荐下,他成为国子监的直讲,后来晋升为尚书都官员外郎。他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他的著作有《宛陵先生集》60卷和《四部丛刊》影明刊本等。他还有两首传世词作。梅尧臣去世的具体时间和地点暂无相关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