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尧臣的梅公亭

梅公亭
梅公亭的历史和梅尧臣的贡献。

梅公亭是一座始建于宋嘉定年间的建筑,经历了五次的建造和修复。然而,在“文革”时期,梅公亭被毁,现在只剩下了遗址,成为了一处文物保护单位。

东至是一个历史悠久的茶叶产区,早在唐代,官港的茶叶就在商业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白居易在他的诗中写道:“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这句诗指的就是当时隶属于浮梁地区的官港。梅尧臣对东至的茶叶非常推崇,他不仅著有《南有佳著赋》,还写过诗句:“山茗烹仍绿,池莲摘更繁”,将茶叶与池莲并为建德之美。因此,从北宋开始,建德的茶叶就开始享有盛名,到了元代更成为了十大名茶之一。

梅尧臣于北宋景祐元年(1034)调任建德县令,直到景祐五年(1038)离任,共为官5年。他为人诚厚,清高自持,非常关心民间的疾苦,尽自己的力量为民众做了很多好事。他经常深入乡间,微服私访,与农人、烧瓦匠、贫妇交谈,了解民间的困难。他还亲自赶赴山林大火和洪水泛滥的溪流现场进行实地察看。他革除弊政,事必亲自动手,当时的建德县是一个山区小县,县署外有一圈破旧的竹篱,成为了官吏勒索的借口。梅尧臣果断地用土墙代替了竹篱,并在院内种植了一丛竹子。

他还深入官港茶区亲自考察茶叶的生长气候、采摘、制作和销售的全过程。他写下了《南有佳茗赋》:“南有山原兮,不凿不营乃产嘉茗兮嚣此众氓。”据传说,他写完这篇赋后,掷笔捋须含笑地说:“我乃采茶官也!”他还写过一首诗《游梅山寺》,诗中写道:“春山日可爱,因访旧禅宫。路绕危溪入,桥椽古木通。白鸡鸣屋外,绿水过庭中。独坐昔云乐,何如亲友同。”

《至德县志》记载了梅尧臣离任后的情况。在宋嘉定年间,为了纪念他,人们将建德县城改名为梅城,并在他的官舍西侧修建了梅公堂来祭奠他。后来,邑令柴梦规将梅城后的白象山半山坡上的一座亭子改为梅公亭,用来祭奠梅尧臣。然而,后来这座亭子被废弃了。元代,吴师道担任建德县令,他非常崇敬梅尧臣,在至正二年(1342)重新修建了梅公亭,并在亭额上刻下了“半在山林”的字样。他还写下了《梅公亭记》,赞颂了梅尧臣的贡献。

梅公亭的历史和梅尧臣的贡献,不仅是建德地区的宝贵文化遗产,也是对梅尧臣为民众做出的贡献的纪念。这座亭子见证了梅尧臣的深入民间调查和改革举措,也见证了建德茶叶的兴盛和发展。我们应该珍惜这样的历史遗迹,传承梅尧臣的精神,继续发扬茶叶产业,为建德地区的繁荣做出更大的贡献。

诗人梅尧臣的照片
梅尧臣

梅尧臣简介: 梅尧臣(1002~1060)是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他出生于宣州宣城(今属安徽)一个汉族家庭。宣城古称宛陵,因此他被尊称为宛陵先生。

梅尧臣初次参加科举考试时没有获得名次,后来通过荫补成为河南主簿。直到50岁时,他才在皇祐三年(1051)得到宋仁宗的召试,被赐予同进士出身的资格,并被任命为太常博士。在欧阳修的推荐下,他成为国子监的直讲,后来晋升为尚书都官员外郎。因此,他被世人称为“梅直讲”、“梅都官”。

梅尧臣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他的注释是孙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他还有《宛陵先生集》60卷的著作,以及《四部丛刊》影明刊本等。此外,他还有两首词作传世。

梅尧臣的生平可以总结为:出生于1002年,出生地为宣州宣城(今属安徽),初试不第,后荫补河南主簿。50岁时,获得宋仁宗的召试,并被赐予同进士出身的资格,成为太常博士。在欧阳修的推荐下,他成为国子监的直讲,后来晋升为尚书都官员外郎。他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他的著作有《宛陵先生集》60卷和《四部丛刊》影明刊本等。他还有两首传世词作。梅尧臣去世的具体时间和地点暂无相关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