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尧臣(1002~1060)是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他出生于宣州宣城(今属安徽)一个汉族家庭。宣城古称宛陵,因此他被尊称为宛陵先生。
梅尧臣初次参加科举考试时没有获得名次,后来通过荫补成为河南主簿。直到50岁时,他才在皇祐三年(1051)得到宋仁宗的召试,被赐予同进士出身的资格,并被任命为太常博士。在欧阳修的推荐下,他成为国子监的直讲,后来晋升为尚书都官员外郎。因此,他被世人称为“梅直讲”、“梅都官”。
梅尧臣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他的注释是孙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他还有《宛陵先生集》60卷的著作,以及《四部丛刊》影明刊本等。此外,他还有两首词作传世。
梅尧臣的生平可以总结为:出生于1002年,出生地为宣州宣城(今属安徽),初试不第,后荫补河南主簿。50岁时,获得宋仁宗的召试,并被赐予同进士出身的资格,成为太常博士。在欧阳修的推荐下,他成为国子监的直讲,后来晋升为尚书都官员外郎。他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他的著作有《宛陵先生集》60卷和《四部丛刊》影明刊本等。他还有两首传世词作。梅尧臣去世的具体时间和地点暂无相关记录。
梅尧臣:一个发现才华的考官
在一次进士考试中,作者梅尧臣担任考官,协助主考官欧阳修进行阅卷工作。在阅卷过程中,梅尧臣偶然发现了一篇名为《刑赏忠厚之至论》的文章,这篇文章让他惊为天人。他立刻意识到这是一篇才华横溢的作品,并决定推荐给欧阳修。
然而,这篇试卷的作者并没有署名,只是留下了一个糊涂的名字。欧阳修看到这个糊涂的名字后,认为很有可能是他的弟子曾巩所写。尽管如此,为了避免产生误会和偏见,欧阳修决定将这篇试卷取为第二。
然而,事情的发展却出人意料。欧阳修取为第一的试卷,竟然正是曾巩所写。这个巧合让欧阳修感到非常惊讶。他意识到自己对曾巩的才华评估出现了偏差,同时也意识到梅尧臣的眼光之准确。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梅尧臣是一个善于发现才华的考官。他在阅卷过程中,能够敏锐地察觉到苏轼这篇文章的独特之处,并推荐给欧阳修。这种发现才华的能力,不仅展示了梅尧臣的眼光和见识,也为苏轼的才华提供了展示的机会。
同时,这个故事也提醒我们,评价一个人的才华并不容易。欧阳修对曾巩的才华评估出现了偏差,这是因为他在看到糊涂的名字后,产生了误解。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我们在评价他人的才华时,应该保持客观和公正,不要被表面的因素所迷惑。
总之,梅尧臣是一个善于发现才华的考官。他在一次进士考试中,发现了苏轼的才华,并推荐给欧阳修。这个故事不仅展示了梅尧臣的眼光和见识,也提醒我们在评价他人的才华时要保持客观和公正。
梅尧臣轶事典故详情»
化的倾向,有时候过于追求意境含蓄而忽略了诗歌的音韵美。但总体来说,梅尧臣的诗歌作品在当时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影响力。
梅尧臣的诗歌创作受到了西昆诗派的影响,但他并没有一味地追随他们的风格,而是在关心现实、接近人民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诗歌理论。他强调传统经典《诗经》、《离骚》的影响,认为诗歌创作必须因事有所激,因物兴以通。他对于浮艳空洞的诗风进行了激烈的批判,提出了诗歌应该具有形象性、意境含蓄等特点。他的艺术标准是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这一标准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梅尧臣的诗歌作品内容丰富,题材广泛。他对农村生活有着深刻的了解,早期就写了一批关怀农民命运的作品。他描写了农民在不同季节的辛勤劳作,《田家四时》、《伤桑》、《观理稼》、《新茧》等作品都表达了对农民的关怀和对农村生活的真实描写。他还写了《田家语》,揭示了农民因赋税、徭役而遭受的灾难和痛苦。他的名篇《汝坟贫女》通过一个贫家女子的哭诉,深刻地反映出广大人民的悲惨遭遇。他还写了一些关于国事的诗作,如《襄城对雪》之二,《故原战》等,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关心。
除了关注现实问题,梅尧臣的诗歌作品还表现了对守旧、腐朽势力的憎恨。他写了一些篇章如《彼吟》、《巧妇》、《闻欧阳永叔谪夷陵》、《猛虎行》,表达了对守旧势力的不满和对新事物的追求。此外,他还写了不少山水风景诗,其中《寒草》、《见牧牛人隔江吹笛》、《晚泊观斗鸡》等诗,在平凡的景物或事物中寄寓了深刻的哲理。
梅尧臣的诗歌风格平淡、意境含蓄,他善于以朴素自然的语言描绘清切新颖的景物形象。他的诗作中常常出现一些意新语工的写景佳句,如五更千里梦,残月一城鸡,最凫眠岸有闲意,老树著花无丑枝,不上楼来知几日,满城无算柳梢黄等。然而,他的诗歌也有时候展现出雄奇、怪巧的一面,如《黄河》、《梦登河汉》等作品,这些作品与他的一般风格迥异。
总的来说,梅尧臣的诗歌作品在当时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影响力。他关心现实,接近人民,提出了与西昆派针锋相对的诗歌理论。他的诗歌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既关注农民命运,又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关心。他的诗歌风格平淡、意境含蓄,善于以朴素自然的语言描绘清切新颖的景物形象。尽管他的诗歌有时候存在一些议论化、散文化的倾向,但总体来说,他的诗歌作品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梅尧臣诗作特色详情»
友,互相欣赏对方的才华。梅尧臣的诗作以豪放激昂、慷慨悲愤为主题,表达了他对社会不公、政治腐败的不满和愤怒。他的诗作充满了对人民苦难的同情和对理想社会的向往,深深触动了人们的心灵。
梅尧臣的诗作中,最为人所熟知的是《梅公亭记》。这首诗以梅公亭为背景,描绘了梅尧臣的清廉正直和为民造福的事迹。他在诗中写道:“梅公亭,梅公亭,梅尧臣,梅尧臣。梅尧臣,梅尧臣,梅公亭,梅公亭。”这首诗以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了对梅尧臣的景仰和对他的事迹的赞美。这首诗也成为了梅尧臣的代表作,被广泛传诵。
除了《梅公亭记》,梅尧臣还有许多其他优秀的诗作。他的诗作以抒发个人情感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为主题,语言简练,意境深远。他的诗作不仅表达了他个人的情感和思想,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苦难。他的诗作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思想性,被誉为北宋时期的文学瑰宝。
梅尧臣的诗作不仅在当时广为流传,而且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诗风豪放激昂,语言生动有力,给后来的文人提供了很大的启示和借鉴。他的诗作也成为了后世文人追求真实、表达情感的楷模。
梅尧臣的一生虽然在政治上并不成功,但他却以他的诗作和为民造福的事迹赢得了人们的尊敬和爱戴。他的清廉正直和对社会不公的批判,成为了后世人们追求公正和正义的榜样。他的诗作也成为了后世文人追求真实和表达情感的楷模。梅尧臣的精神和作品将永远被人们铭记。
梅尧臣生平详情»
梅尧臣是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诗人,被誉为“宋诗开山祖”。他的墓位于宣州市郊双山羊麓,是宣城(今宣州市)的本地人。宣城在汉代被称为宛陵,因此梅尧臣也被尊称为“宛陵先生”。
梅尧臣不仅是一位杰出的诗人,还是一位廉洁的官员。他在任何地方担任官职时,都会为民众建立祠堂。他的清廉和公正赢得了人们的尊敬和爱戴。
梅尧臣于嘉祐七年(1062年)在京师汴京去世,次年被迁葬到宣州市郊的墓地。他的墓地上有墓碑和墓祠,墓志铭是由著名的文学家欧阳修撰写的。后来,人们不断前来祭奠梅尧臣,墓地成为了人们敬仰的地方。
南宋咸淳六年(1270年),文天祥担任宁国俯(府治宣州)时,特地前往梅尧臣的墓地祭奠,并以梅尧臣的墓地为题材创作了一首诗。这显示了梅尧臣在文人士子中的崇高地位和影响力。
如今,梅尧臣的墓地已经修复,并在原有的碑基上重新立了一块新碑。墓祠也将恢复原貌。人们对梅尧臣的敬仰和纪念将会继续下去。
梅尧臣是北宋时期的一位杰出诗人和廉洁官员。他的墓地成为了人们敬仰和纪念的地方。他的诗歌作品至今仍被人们传颂,他的清廉和公正也为后人树立了榜样。梅尧臣的墓地的修复和纪念活动将会继续传承下去,让人们永远怀念这位伟大的诗人和官员。
梅尧臣墓详情»
梅尧臣是中国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诗人。他出生在宣城,宣城古名宛陵,因此被尊称为宛陵先生。尽管他年轻时曾参加进士考试但未能成功,但他后来历任州县官职。中年时,他被授予同进士的身份,并被任命为国子监直讲,最终升至尚书都官员外郎的官职。在北宋的诗文革新运动中,梅尧臣与欧阳修、苏舜钦齐名,被称为梅欧或苏梅。他的早期诗歌创作受到了西昆诗派的影响,但后来他的诗风发生了变化,强调传统的《诗经》和《离骚》,反对浮艳空洞的诗风。在艺术上,他注重诗歌的形象性和意境的含蓄,主张“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他的作品多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民的疾苦,如《田家语》、《汝坟贫女》、《襄城对雪》之二、《猛虎行》等。他的诗风平淡含蓄,语言朴素自然,形象清晰而新颖,如《鲁山山行》,细腻地描写了晚秋山间荒凉幽静的景致。此外,他还创作了一些意境新颖的描写景物的佳句,如“五更千里梦,残月一城鸡”(出自《梦后寄欧阳永叔》)。然而,为了纠正宋初诗坛过于华丽的风气,他的诗中不可避免地流于朴实古硬,缺乏文采,有过分议论化和散文化的倾向。他对宋代诗风的转变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被刘克庄称为宋诗的开山祖师。现在还保存有他的《宛陵先生集》60卷,《拾遗》1卷,《附录》1卷,其中有《四部丛刊》版本。梅尧臣提出了与西派针锋相对的主张,强调传统的《诗经》和《离骚》,摒弃浮艳空洞的诗风。在艺术上,他注重诗歌的形象性和意境的含蓄,提倡“平淡”的艺术境界,要求诗歌描写景物形象,意义在于言外。在北宋的诗文革新运动中,他与欧阳修、苏舜钦齐名,被称为“梅欧”、“苏梅”。刘克庄在《后村诗话》中称他为宋诗的“开山祖师”。 梅尧臣介绍详情»
和淡雅著称,他注重诗歌的形象性和意境含蓄,追求平淡的艺术境界。他的诗作既关注现实生活,又表达对国家和社会的关切,同时也表达了对守旧、腐朽势力的憎恨。
梅尧臣在诗坛上享有很高的声望,被誉为“苏梅”,与苏舜钦齐名。他与欧阳修交好,都是北宋诗歌革新运动的推动者,对宋诗起了巨大的影响,被并称为“欧梅”。他积极支持欧阳修的古文运动,他的诗作分为古淡与刻画两种,为当时人所推崇。
梅尧臣的诗歌创作受到了西昆诗派的影响,但后来由于他关心现实,接近人民,诗风逐渐变化,并提出了同西昆派针锋相对的诗歌理论。他强调《诗经》、《离骚》的传统,主张诗歌创作必须因事有所激,因物兴以通,摒弃浮艳空洞的诗风。
在艺术上,梅尧臣注重诗歌的形象性、意境含蓄等特点,提出了状难写之景如在眼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艺术标准,并提倡平淡的艺术境界。他认为作诗无古今,惟造平淡难。
梅尧臣的诗歌内容丰富多样,题材广泛。他了解农村生活,在早期就写了一批关怀农民命运的作品,如《田家四时》、《伤桑》、《观理稼》、《新茧》等。以后,他又写了《田家语》,描写沉重的赋税、徭役给农民带来的灾难和痛苦。他的名篇《汝坟贫女》,通过一个贫家女子哭诉,深刻地反映出广大人民的悲惨遭遇。他的一部分诗作抒写对国事的关心,如《襄城对雪》之二,《故原战》等。另一些篇章如《彼吟》、《巧妇》、《闻欧阳永叔谪夷陵》、《猛虎行》,表现了他对于守旧、腐朽势力的憎恨。他还写了不少山水风景诗,其中《寒草》、《见牧牛人隔江吹笛》、《晚泊观斗鸡》等诗,在平凡的景物或事物中寄寓了深刻的哲理。
梅尧臣的诗以风格平和淡雅著称,他注重诗歌的形象性和意境含蓄,追求平淡的艺术境界。他的诗作既关注现实生活,又表达对国家和社会的关切,同时也表达了对守旧、腐朽势力的憎恨。他的诗篇激动人心,深受当时人们的喜爱和推崇。梅尧臣与苏舜钦、欧阳修等人一起,为北宋诗歌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梅尧臣主要成就详情»
梅公亭的历史和梅尧臣的贡献。
梅公亭是一座始建于宋嘉定年间的建筑,经历了五次的建造和修复。然而,在“文革”时期,梅公亭被毁,现在只剩下了遗址,成为了一处文物保护单位。
东至是一个历史悠久的茶叶产区,早在唐代,官港的茶叶就在商业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白居易在他的诗中写道:“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这句诗指的就是当时隶属于浮梁地区的官港。梅尧臣对东至的茶叶非常推崇,他不仅著有《南有佳著赋》,还写过诗句:“山茗烹仍绿,池莲摘更繁”,将茶叶与池莲并为建德之美。因此,从北宋开始,建德的茶叶就开始享有盛名,到了元代更成为了十大名茶之一。
梅尧臣于北宋景祐元年(1034)调任建德县令,直到景祐五年(1038)离任,共为官5年。他为人诚厚,清高自持,非常关心民间的疾苦,尽自己的力量为民众做了很多好事。他经常深入乡间,微服私访,与农人、烧瓦匠、贫妇交谈,了解民间的困难。他还亲自赶赴山林大火和洪水泛滥的溪流现场进行实地察看。他革除弊政,事必亲自动手,当时的建德县是一个山区小县,县署外有一圈破旧的竹篱,成为了官吏勒索的借口。梅尧臣果断地用土墙代替了竹篱,并在院内种植了一丛竹子。
他还深入官港茶区亲自考察茶叶的生长气候、采摘、制作和销售的全过程。他写下了《南有佳茗赋》:“南有山原兮,不凿不营乃产嘉茗兮嚣此众氓。”据传说,他写完这篇赋后,掷笔捋须含笑地说:“我乃采茶官也!”他还写过一首诗《游梅山寺》,诗中写道:“春山日可爱,因访旧禅宫。路绕危溪入,桥椽古木通。白鸡鸣屋外,绿水过庭中。独坐昔云乐,何如亲友同。”
《至德县志》记载了梅尧臣离任后的情况。在宋嘉定年间,为了纪念他,人们将建德县城改名为梅城,并在他的官舍西侧修建了梅公堂来祭奠他。后来,邑令柴梦规将梅城后的白象山半山坡上的一座亭子改为梅公亭,用来祭奠梅尧臣。然而,后来这座亭子被废弃了。元代,吴师道担任建德县令,他非常崇敬梅尧臣,在至正二年(1342)重新修建了梅公亭,并在亭额上刻下了“半在山林”的字样。他还写下了《梅公亭记》,赞颂了梅尧臣的贡献。
梅公亭的历史和梅尧臣的贡献,不仅是建德地区的宝贵文化遗产,也是对梅尧臣为民众做出的贡献的纪念。这座亭子见证了梅尧臣的深入民间调查和改革举措,也见证了建德茶叶的兴盛和发展。我们应该珍惜这样的历史遗迹,传承梅尧臣的精神,继续发扬茶叶产业,为建德地区的繁荣做出更大的贡献。
梅尧臣梅公亭详情»
梅尧臣是一位北宋时期的作家,他的创作活动从1031年开始,一直持续到他去世的那一年,共计三十年。他留下了一部名为《宛陵先生文集》的作品,共有六十卷,约有2900首诗歌、散文和赋,此外还有一首不在集内的诗和词各一首。尽管他的声望在后来被欧阳修超越,但在发动诗文革新运动时,尧臣无疑是领导者,对北宋诗人如欧阳修、王安石、刘敞以及苏轼等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欧阳修一直称呼尧臣为“诗老”,表达了他对尧臣的崇敬之情。可以说,尧臣对北宋诗坛起到了巨大的影响。
陆游认为尧臣是继李白和杜甫之后的第一位作家,他在《剑南诗稿》中多次提到“学宛陵先生体”、“效宛陵先生体”,这表明他对尧臣的推崇并非偶然。南宋后期的诗人刘克庄在《后村诗话》中称尧臣为宋诗的“开山祖师”,明确指出他的作品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然而,在元明以后,文学批评家对尧臣的作品很少给予肯定。推崇宋诗的学者中,对尧臣的重视并不多见。一般来说,他们更倾向于推崇苏轼、黄庭坚、杨万里和陆游,对王安石的重视也相对较少。直到清末,随着宋诗运动的兴起,对尧臣的重视才开始出现,一些专家开始研究尧臣的作品。然而,尧臣在诗人中的地位仍未得到充分肯定,他还没有获得应有的地位。
尽管如此,尧臣作为北宋时期的重要作家,他的作品对后世的影响不可忽视。他的诗歌、散文和赋都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展现了他对人生、自然和社会的独特见解。他的作品不仅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赞赏,而且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尽管尧臣的地位尚未得到充分肯定,但他的作品仍然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欣赏。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学者关注和重视尧臣的作品,为他赢得应有的地位。
梅尧臣评价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