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我来到东溪边观赏溪景,面对着水中的孤石迟迟舍不得上船离开。
野鸭在岸边睡着,充满闲情逸趣;老树伸展着秀丽的枝干,繁花似锦,惹人喜爱。
溪旁短短的蒲草整齐得似乎经过修剪,平坦的沙岸,洁白的沙石仿佛多次被粗选细筛。
我虽然迷上了这里但不得不回去,傍晚到家马儿已累得精疲力衰。
注释:
东溪:即宛溪,在作者家乡安徽宣城。溪发源于天目山,至城东北与句溪合,宛、句两水,合称“双溪”。溪中多石,水波翻涌,奇变可玩。
野凫:野鸭。
蒲茸:初生的菖蒲。
住不得:再不能停留下去了。
薄暮:黄昏。
《东溪》译文及注释详情»
梅尧臣是北宋时期的一位文学家,他在皇祐五年失去了母亲,因此返回了自己的家乡。回到家乡后,梅尧臣被家乡秀丽的景色所吸引,他沉浸在这美丽的自然环境中,感受着山水给予他的情趣和启发。在这段时间里,梅尧臣写下了许多诗歌,通过诗歌表达了他对山水和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这首诗作是在至和二年,也就是1055年的时候,梅尧臣还在乡居时创作的。在这首诗中,梅尧臣通过描绘家乡的美景,表达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他用诗歌的形式,将自己对山水的情感和对人生的感悟融入其中,展现了他对美的追求和对生命的热爱。
这首诗作不仅展示了梅尧臣对家乡的深情厚意,也反映了他对自然的敬畏和对人生的思考。通过这首诗,读者可以感受到梅尧臣对山水的独特感悟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同时也能够领略到他对美的追求和对生命的热爱。这首诗作成为了梅尧臣文学创作中的一颗明珠,展示了他独特的艺术才华和对自然与人生的独到见解。
《东溪》创作背景详情»
这首诗是一首写景诗,通过描绘东溪的美景,展现了诗人的闲情逸致和对自然的赞美之情。
首句“行到东溪看水时,坐临孤屿发船迟”表达了诗人特意乘船来到东溪观赏水景的意图。诗人认为东溪的水景非常美丽,而他自己作为一个在名利场中奔波的过客,却无暇欣赏山水之美。第二句写到了东溪的山岛,诗人被眼前的美景所吸引,不由自主地停留下来,舍不得离开。这里的“发船迟”正是表达了诗人对美景的留恋之情。
接下来的四句具体描绘了东溪的风光。诗人坐在孤屿上,看到野鸭在岸边休息,老树开满了花朵,短短的蒲茸和平平的沙石,都展现出一种平凡而美丽的景象。诗人竟然能够从中感受到闲适的氛围,这表明只有真正的“闲人”才能达到这种境界,推己及物,物我两忘。诗人还注意到老树开花时盘枝错节,虽然树枝看起来有些奇怪,但却散发出一种红色的青春气息。而“无丑枝”这个形容词的使用则展现了诗人恬淡悠然的心境。最后,诗人赞美了蒲茸的整齐和沙石的洁净,这些景象不仅令人赏心悦目,也使诗人的心灵得到了净化。
结句“情虽不厌住不得,薄暮归来车马疲”表达了诗人对这美景的喜爱,但也表明这并非他的长久居住之地。诗人虽然对这美景不厌倦,但却无法长久停留。天色已晚,薄暮催人回家,车马劳顿了一天,诗人只能离开这美景,感到无奈和疲惫。
整首诗通过描绘东溪的美景,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赞美之情和对闲逸生活的向往。诗人通过观赏山水,感受到了心灵的净化和青春的气息,但也表达了对美景无法长久停留的遗憾和对繁忙生活的疲惫之感。这首诗结构严密,语言简练,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入的思考,展现了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东溪》赏析详情»
这篇鉴赏文章主要是对一首写景诗进行分析和解读。文章首先指出了诗中的“意新语工”,即通过简洁的语言表达出作者的闲适心态。接着,文章分析了诗中的结构和表达方式,与王维的《终南别业》相似,都展现了闲适和淡然的情感。然后,文章详细解读了诗中的第三、四句,指出了其中的巧妙之处。作者通过描写野凫眠岸和岸旁老树开花,表达了自己对闲适生活的向往和喜爱。最后,文章引用了欧阳修的话,进一步说明了作者通过描写自然景物来表达内心情感的手法。整篇文章通过分析诗句的意境和表达方式,展示了作者对自然景物的独特感悟和情感表达。 《东溪》鉴赏详情»
梅尧臣(1002~1060)是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他出生于宣州宣城(今属安徽)一个汉族家庭。宣城古称宛陵,因此他被尊称为宛陵先生。
梅尧臣初次参加科举考试时没有获得名次,后来通过荫补成为河南主簿。直到50岁时,他才在皇祐三年(1051)得到宋仁宗的召试,被赐予同进士出身的资格,并被任命为太常博士。在欧阳修的推荐下,他成为国子监的直讲,后来晋升为尚书都官员外郎。因此,他被世人称为“梅直讲”、“梅都官”。
梅尧臣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他的注释是孙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他还有《宛陵先生集》60卷的著作,以及《四部丛刊》影明刊本等。此外,他还有两首词作传世。
梅尧臣的生平可以总结为:出生于1002年,出生地为宣州宣城(今属安徽),初试不第,后荫补河南主簿。50岁时,获得宋仁宗的召试,并被赐予同进士出身的资格,成为太常博士。在欧阳修的推荐下,他成为国子监的直讲,后来晋升为尚书都官员外郎。他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他的著作有《宛陵先生集》60卷和《四部丛刊》影明刊本等。他还有两首传世词作。梅尧臣去世的具体时间和地点暂无相关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