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成就:
和淡雅著称,他注重诗歌的形象性和意境含蓄,追求平淡的艺术境界。他的诗作既关注现实生活,又表达对国家和社会的关切,同时也表达了对守旧、腐朽势力的憎恨。
梅尧臣在诗坛上享有很高的声望,被誉为“苏梅”,与苏舜钦齐名。他与欧阳修交好,都是北宋诗歌革新运动的推动者,对宋诗起了巨大的影响,被并称为“欧梅”。他积极支持欧阳修的古文运动,他的诗作分为古淡与刻画两种,为当时人所推崇。
梅尧臣的诗歌创作受到了西昆诗派的影响,但后来由于他关心现实,接近人民,诗风逐渐变化,并提出了同西昆派针锋相对的诗歌理论。他强调《诗经》、《离骚》的传统,主张诗歌创作必须因事有所激,因物兴以通,摒弃浮艳空洞的诗风。
在艺术上,梅尧臣注重诗歌的形象性、意境含蓄等特点,提出了状难写之景如在眼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艺术标准,并提倡平淡的艺术境界。他认为作诗无古今,惟造平淡难。
梅尧臣的诗歌内容丰富多样,题材广泛。他了解农村生活,在早期就写了一批关怀农民命运的作品,如《田家四时》、《伤桑》、《观理稼》、《新茧》等。以后,他又写了《田家语》,描写沉重的赋税、徭役给农民带来的灾难和痛苦。他的名篇《汝坟贫女》,通过一个贫家女子哭诉,深刻地反映出广大人民的悲惨遭遇。他的一部分诗作抒写对国事的关心,如《襄城对雪》之二,《故原战》等。另一些篇章如《彼吟》、《巧妇》、《闻欧阳永叔谪夷陵》、《猛虎行》,表现了他对于守旧、腐朽势力的憎恨。他还写了不少山水风景诗,其中《寒草》、《见牧牛人隔江吹笛》、《晚泊观斗鸡》等诗,在平凡的景物或事物中寄寓了深刻的哲理。
梅尧臣的诗以风格平和淡雅著称,他注重诗歌的形象性和意境含蓄,追求平淡的艺术境界。他的诗作既关注现实生活,又表达对国家和社会的关切,同时也表达了对守旧、腐朽势力的憎恨。他的诗篇激动人心,深受当时人们的喜爱和推崇。梅尧臣与苏舜钦、欧阳修等人一起,为北宋诗歌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梅尧臣简介: 梅尧臣(1002~1060)是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他出生于宣州宣城(今属安徽)一个汉族家庭。宣城古称宛陵,因此他被尊称为宛陵先生。
梅尧臣初次参加科举考试时没有获得名次,后来通过荫补成为河南主簿。直到50岁时,他才在皇祐三年(1051)得到宋仁宗的召试,被赐予同进士出身的资格,并被任命为太常博士。在欧阳修的推荐下,他成为国子监的直讲,后来晋升为尚书都官员外郎。因此,他被世人称为“梅直讲”、“梅都官”。
梅尧臣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他的注释是孙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他还有《宛陵先生集》60卷的著作,以及《四部丛刊》影明刊本等。此外,他还有两首词作传世。
梅尧臣的生平可以总结为:出生于1002年,出生地为宣州宣城(今属安徽),初试不第,后荫补河南主簿。50岁时,获得宋仁宗的召试,并被赐予同进士出身的资格,成为太常博士。在欧阳修的推荐下,他成为国子监的直讲,后来晋升为尚书都官员外郎。他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他的著作有《宛陵先生集》60卷和《四部丛刊》影明刊本等。他还有两首传世词作。梅尧臣去世的具体时间和地点暂无相关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