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
琴挑文君: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故事
司马相如是中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原名司马长卿,因为仰慕战国时期的名相蔺相如而改名。据考证,司马相如出生于巴郡安汉(今四川省南充市蓬安县),但也有另一种说法认为他出生于蜀郡(今四川成都)。少年时代,司马相如喜欢读书和练剑。二十多岁时,他成为了汉景帝的武骑常侍,但这并不是他真正喜欢的工作,因为他一直渴望能够找到知音。
汉景帝不喜欢辞赋,所以司马相如一直没有机会结交到辞赋家。直到梁孝王刘武来朝时,司马相如才有了机会结交到邹阳、枚乘、庄忌等辞赋家。后来,司马相如因病退职,前往梁地与这些志同道合的文士共事。正是在这个时候,他为梁王写了那篇著名的《子虚赋》,并因此受到了武帝的赏识。
刘武去世后,司马相如离开了梁地回到了四川临邛。他过着清贫的生活,与临邛令王吉交好。王吉邀请司马相如到临邛都亭住下,每天都去拜访他。司马相如托病不见,王吉更加恭敬。临邛的富人卓王孙得知“(县)令有贵客”,便设宴请客结交。司马相如故意称病不能前往,王吉亲自相迎,司马相如只得前去赴宴。
在宴会上,司马相如弹奏了一曲《凤求凰》,表达了对卓王孙的女儿卓文君的爱慕之情。卓文君听到司马相如的琴声后,偷偷地从门缝中看他,被他的气派、风度和才情所吸引,也产生了敬慕之情。宴会结束后,司马相如通过文君的侍婢向她转达了自己的心意。于是,卓文君深夜逃出家门,与司马相如私奔到了成都。
卓王孙大怒,声称卓文君违反了礼教,但他又不忍心伤害女儿,所以连一个铜板都不会给她。司马相如的家境非常贫困,除了四面墙壁之外,几乎一无所有。卓文君在成都住了一段时间后,建议司马相如跟她一起回到临邛,向她的同族兄弟们借些钱来维持生活。司马相如听从了她的建议,他们卖掉了车马,用作本钱开了一家酒店。卓文君负责卖酒,掌管店务,而司马相如则系着围裙,夹杂在厨房中。
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故事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他们的爱情故事展现了司马相如的才情和卓文君的聪明才智,以及他们对爱情的坚持和勇敢。他们的故事也告诉我们,爱情是无法被金钱和地位所束缚的,只有真正的感情才能够战胜一切困难。
司马相如简介: 司马相如(约公元前179年—前118年)是中国西汉时期的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出生在巴郡安汉县(今四川省南充市蓬安县),也有一说他是蜀郡(今四川成都)人。司马相如以其出色的辞赋才华而闻名,被誉为汉赋的代表作家和辞宗。
在景帝时期,司马相如担任武骑常侍,但因病而被免职。他的代表作品是《子虚赋》,这篇赋文词藻华丽,结构宏大,被后人称为赋圣。司马相如的辞赋作品在中国文化史和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除了他的文学成就,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爱情故事也广为流传。他们的爱情故事被视为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一。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将司马相如和司马迁放在同一个专节中评述,称赞司马相如在文学方面的才华不亚于司马迁。
司马相如的生平和贡献使他成为中国文化史和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辞赋作品至今仍被广泛研究和传颂。他的才华和成就为后世的文学家和政治家树立了榜样,他被视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之一。据史书记载,司马相如去世于前11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