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
韦应物:诗人与官员的双重身份
韦应物是京兆万年人,出生于韦氏家族,这个家族自西汉时期就迁入关中,定居京兆。从汉朝到唐朝,这个家族一直是关中地区的望族,不仅贵宦辈出,文学方面也有许多人才。《旧唐书》中称赞韦氏家族:“议者说自唐朝以来,没有任何家族能够超过韦氏的辉煌。他们在孝友、词学方面,继承了承庆、嗣立的力量;在音律方面,万里是最出色的;在礼仪方面,叔夏是最优秀的;在史才博识方面,以述是最杰出的。”这些只是中、盛唐时期的韦氏家族成就,而在中庸前期,韦应物可以说是韦氏家族中最杰出的诗人。
韦应物从15岁起成为玄宗的近侍,进入宫闱,随行游幸。年轻时,他放荡不羁,横行乡里,乡亲们对他非常痛恨。安史之乱爆发后,玄宗逃往蜀地,韦应物失去了职位,开始立志读书,过着节衣缩食的生活,常常“焚香扫地而坐”。从广德到贞元时期,他先后担任洛阳丞、京兆府功曹参军、鄂县令、比部员外郎、滁州和江州刺史、左司郎中、苏州刺史等职位。贞元七年,他退休了。人们称他为韦江州、韦左司或韦苏州。
从764年的广德二年到791年的贞元七年,近三十年的时间里,韦应物大部分时间都在担任地方官员,其中也有短暂的时期在长安故园闲居,或者在长安任职。在地方官任上,韦应物勤于履行职责,简政爱民,时常自责,因为自己没有尽到应尽的责任而感到愧疚。他身体多病,思念田园生活,有时候会给乡亲们寄去自己的俸禄。在他任苏州刺史时,他写了一首诗给朋友,其中有一句是:“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这句诗表达了他作为一个仁者,对人民的关怀和爱心,让后世读者深受感动。沈德潜评论说:“是不负心语。”这句话意味着他说的是真心话,是有良心的话。
苏州刺史任期结束后,韦应物没有得到新的任命,他变得一贫如洗,无法回京等待朝廷再次派遣他。他寄居在苏州的无定寺,不久后就在他乡去世,享年约55、56岁。
韦应物是山水田园诗派的诗人,后人常常将他与王之涣、孟浩然、韩愈、柳宗元并称。他的山水诗描绘了美丽的景色,感受深入细致,清新自然而又富有生气。而《西塞山》这首诗则展现了韦应物诗歌中雄豪的一面。他的田园诗实际上逐渐成为反映民间疾苦的政治诗。他的代表作之一是《观田家》。此外,他还有一些情感慷慨、悲愤之作。部分诗篇中的思想较为消极,表达了他的孤独和无奈。但总体来说,韦应物的诗歌作品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他的诗承载着他作为一个官员和诗人的双重身份所带来的思考和感悟。
韦应物简介: 韦应物(737~792)是中国唐代的一位著名诗人,他出生在长安(今陕西西安),是汉族。他的诗集有10卷本的《韦江州集》、两卷本的《韦苏州诗集》以及10卷本的《韦苏州集》。除了诗歌之外,他的散文作品只有一篇流传至今。
韦应物因曾担任苏州刺史而被世人称为“韦苏州”。他的诗风以恬淡高远著称,擅长描写自然景色和隐逸生活。他的诗作常常展现出深邃的意境和细腻的情感,给人以宁静和舒适的感受。
韦应物的诗作多以山水、花鸟、田园等自然景物为题材,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独特的表达方式,展现出大自然的美丽和宏伟。他的诗作也常常表达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倡导远离尘嚣,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由。
尽管韦应物的散文作品只有一篇流传下来,但这篇散文《与高适旧集》却展现出他深厚的文学造诣和独特的写作风格。这篇散文以自然景色为背景,通过对友情和离别的思考,表达了对过去友人的怀念和对人生变迁的感慨。
韦应物的生平和死亡的具体细节目前无法得知,但他的诗作和散文作品却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他的作品不仅在当时备受赞赏,而且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