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度的轶事典故

轶事典故
裴度少时贫困潦倒,但他的命运在一次偶然的相面之后发生了转变。一位禅师看到裴度的脸相,发现他嘴角的纵纹延伸入口,预示着可能会有饿死的横祸。禅师劝勉裴度要努力修善,裴度依教奉行。后来,裴度又遇到了另一位禅师,这位禅师看到裴度目光澄澈,脸相完全改变,告诉他以后一定可以贵为宰相。裴度按照禅师的教诲,不断修善、断恶,耕耘心田,最终实现了自己的目标。

裴度还带是元代关汉卿创作的一部戏剧作品。故事讲述了裴度因为拾到宝物而救了一个人的性命,最终得到了中状元的奇遇。剧中描写了裴度的贫困和他与韩太守一家的命运交错。裴度在山神庙中寄居时,捡到了韩太守女儿失落的玉带,将其归还给了韩太守一家。正当裴度送韩氏母女出门时,山神庙倒塌,裴度得以逃脱横死的命运。后来,裴度赴京赶考,最终中了状元,并与韩太守的女儿结为夫妇。

智叟谶言是关于裴度的另一个故事。裴度曾经客居洛中,骑着一匹跛脚驴进入皇城。在天津桥上,他遇到了两位老人,他们在谈论蔡州的战事和朝廷的困难。当老人们看到裴度时,感到惊讶并走开了。裴度的仆人听到老人们的谈话,告诉裴度说,老人们说刚才忧虑蔡州没有平定,原来是等待裴度做将。这个故事表明裴度在未显贵之前就已经被人们认可他的才能和潜力。

裴度的故事告诉我们,命运并不是注定的,通过努力和修善,我们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裴度从贫困潦倒到成为宰相,正是因为他不断修善、断恶,耕耘心田,最终实现了自己的目标。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善良和正直的行为会得到回报,而帮助他人也是帮助自己。裴度拾到宝物并将其归还给韩太守一家,最终得到了意想不到的好运。

裴度的故事在元代的戏剧作品《裴度还带》中得到了传承和发扬。这部作品通过生动的剧情和人物形象,展现了裴度的善良和勇敢,以及他与韩太守一家的命运交错。裴度的故事也在其他文学作品中得到了记载,如冯梦龙所著的《喻世明言》和《醒世恒言》。

裴度的故事给我们带来了启示,无论我们的起点如何,只要我们努力修善、断恶,耕耘心田,就有可能改变自己的命运。同时,我们也应该学会帮助他人,因为善良和正直的行为会得到回报。裴度的故事是一个鼓舞人心的故事,它告诉我们,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目标,就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

诗人裴度的照片
裴度

裴度简介: 晋国文忠公裴度,生于765年,死于839年4月21日,字中立,汉族,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东北)人。他是唐代中期杰出的政治家和文学家。

裴度出身河东裴氏的东眷裴氏,于德宗贞元五年(789年)中进士。在宪宗时期,他先后被累迁为司封员外郎、中书舍人和御史中丞,并支持宪宗削藩的政策。

在文学上,裴度主张“不诡其词而词自丽,不异其理而理自新”,反对古文写作上追求奇诡。他对文士提携有加,时人无不敬重他。

晚年时,裴度留守东都,成为洛阳文化活动的中心人物。他与白居易、刘禹锡等人一起吟诗、饮酒、弹琴、书法以自娱自乐。裴度的诗文被收录在《全唐文》和《全唐诗》等文集中,留下了他的文学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