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度的家庭成员

家庭成员
裴家世代官员,功勋卓著。从曾祖裴寘开始,裴家就有了在政府中任职的传统。裴寘是裴家的曾祖父,他的儿子裴有邻曾任濮州濮阳县令,为裴家树立了良好的家族声誉。裴有邻的儿子裴溆也继承了家族的官员传统,曾任河南府渑池县丞。

裴溆的儿子裴度是裴家的第三代,他有五个儿子,分别是裴识、裴撰、裴让、裴谂和裴议。裴识和裴谂是裴度的两个最有名的儿子,被时人称为“兄弟并列方镇,时人荣之”。裴识以荫授上柱国的身份开始他的官员生涯,后来袭爵晋国公,历任六镇节度使,官至检校尚书右仆射。他去世后被追赠司空,并被谥号为昭。裴撰是裴度的次子,他在长庆元年(821年)考中进士,后来官至翰林学士、工部侍郎。

裴度的三子裴让最初任京光府参军,后来随裴度镇守襄阳。裴度的四子裴谂官至太子少师,封为河东郡公,但在黄巢之乱中不幸遇害。裴度的五子裴议的生平不为人所知。

然而,根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的记载,裴度实际上有七个儿子,除了裴让、裴识、裴谂之外,还有裴诩、裴调、裴諴和裴让。裴度的孙子共有六人,其中裴识有两个儿子名叫阙。裴造是裴议的儿子,裴沼是裴谂的儿子,裴光鼎是裴諴的儿子,裴禹昌是裴让的儿子。

裴家的官员传统一直延续到了裴纯懿这一代。裴纯懿是裴识的孙子,他官至掌书记,继续为裴家增光添彩。

裴家世代官员的事迹展示了他们在政府中的重要地位和卓越的才能。他们的成就不仅为裴家带来了荣耀,也为唐朝的繁荣和稳定做出了贡献。裴家的官员传统不仅是一种家族荣誉,更是对于家族成员的责任和使命。他们的故事激励着后人,让他们明白只有通过不懈的努力和才能的发挥,才能为家族和国家做出真正的贡献。

诗人裴度的照片
裴度

裴度简介: 晋国文忠公裴度,生于765年,死于839年4月21日,字中立,汉族,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东北)人。他是唐代中期杰出的政治家和文学家。

裴度出身河东裴氏的东眷裴氏,于德宗贞元五年(789年)中进士。在宪宗时期,他先后被累迁为司封员外郎、中书舍人和御史中丞,并支持宪宗削藩的政策。

在文学上,裴度主张“不诡其词而词自丽,不异其理而理自新”,反对古文写作上追求奇诡。他对文士提携有加,时人无不敬重他。

晚年时,裴度留守东都,成为洛阳文化活动的中心人物。他与白居易、刘禹锡等人一起吟诗、饮酒、弹琴、书法以自娱自乐。裴度的诗文被收录在《全唐文》和《全唐诗》等文集中,留下了他的文学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