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人裴度的照片
裴度

晋国文忠公裴度,生于765年,死于839年4月21日,字中立,汉族,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东北)人。他是唐代中期杰出的政治家和文学家。

裴度出身河东裴氏的东眷裴氏,于德宗贞元五年(789年)中进士。在宪宗时期,他先后被累迁为司封员外郎、中书舍人和御史中丞,并支持宪宗削藩的政策。

在文学上,裴度主张“不诡其词而词自丽,不异其理而理自新”,反对古文写作上追求奇诡。他对文士提携有加,时人无不敬重他。

晚年时,裴度留守东都,成为洛阳文化活动的中心人物。他与白居易、刘禹锡等人一起吟诗、饮酒、弹琴、书法以自娱自乐。裴度的诗文被收录在《全唐文》和《全唐诗》等文集中,留下了他的文学成就。

墓冢

裴度是唐朝时期的一位重要政治家和文学家,他的墓地位于今天的龙湖镇东张寨村北0.5公里、林锦店村东南400米处。这座墓地原本占地8亩,墓地高8米,底面周长200米。然而,封土堆已经基本被毁,墓地上的神道、雕像、碑碣以及墓东100米处的“奶母坟”等陈设也被时间的洗礼慢慢消失。

裴度是唐朝时期的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他在政治上有着卓越的才能和智慧,被誉为“开元之治”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曾经担任过宰相和吏部尚书等重要职位,为唐朝的繁荣和稳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裴度的墓地位于新郑小乔乡的东张寨村北0.5公里、林锦店村东南400米处。这个墓地原本占地8亩,墓地高8米,底面周长200米。墓地的规模和布局显示出裴度在当时的地位和声望。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裴度的墓地逐渐被遗忘和疏忽。封土堆已经基本被毁,墓地上的神道、雕像、碑碣等陈设也逐渐消失。墓地周围的环境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原本的庄严和肃穆已经不复存在。

尽管如此,裴度的贡献和影响力仍然被人们所铭记。他在政治上的才能和智慧,以及他对文学的热爱和推动,都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财富。虽然他的墓地已经不再完整,但人们对他的敬仰和纪念依然存在。

裴度的墓地是一段历史的见证,它记录了一个伟大政治家和文学家的生平和贡献。尽管时光已经将墓地的陈设和封土堆抹去,但裴度的名字和他的事迹将永远被人们所铭记。我们应该珍惜历史的遗迹,保护好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让后人能够了解和学习我们的历史。 裴度墓冢详情»

人物评价

裴度是一位书生,凭借着出色的辞章辩才和对答策问的能力,在科举考试中脱颖而出,几年间经历了起起落落,最终获得了清贵的官职,接近皇帝。正值时局艰难困苦之际,裴度能够奋发奏召,参与决策,亲自广行讨伐逆贼,成为人们崇仰的中兴名臣。在宪宗元和年间和穆宗长庆年间,乱臣贼子横行,积蓄了力量却意气衰颓,他们最害怕的就是裴度的声威。裴度的身材虽然不高,但他风神俊爽,文采出众,应对雄辩有力,观者听者都会为之震动。当时凡是出使极远地区的使臣,东夷、南蛮、西戎、北狄的君长都会询问裴度的年龄、相貌以及天子是否任用他。他的威名传扬到远方,流传于俗众,中原和异邦对他都如此畏惧和钦服。裴度当时的威信名望和德操功业与郭子仪并驾齐驱。他进调朝廷,以一身维系国家的安危,对时局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持续了二十年。无论是贤士还是不正派的人,凡是被委任为将相的,都会首推裴度,他被士大夫爱戴推重到如此境地。即使是晋代的江左王导和谢安,在风雅之士和流俗之辈中能够起到镇定作用,但在大的谋略上,裴度又超过了他们。他曾经自夸道:“你的身材不高,相貌不出众。为什么要做将军?为什么要做相?一片灵台,丹青无法描绘。” 裴度人物评价详情»

生平

裴度的早年经历非常出色。他出身于世家名族“河东裴氏”,祖父曾任濮州濮阳县令,父亲曾任河南府渑池县丞。裴度在贞元五年中进士科,贞元八年登博学宏辞科,参与了唐德宗李适的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考试。由于他在应对策问方面表现出色,被任命为河阴县尉。之后,他晋升为监察御史,但因为直言不讳地批评德宗宠臣而被调离朝廷,任命为河南府功曹,后来又升为起居舍人。

元和六年,裴度担任司封员外郎,负责拟制诏令。不久后,他转任本司郎中。元和七年,魏博节度使田季安去世,他的儿子田怀谏年幼无法管理军政,于是府营军官推举田兴(即田弘正)担任留后。田弘正派心腹前往朝廷,请求魏博遵守朝廷法令,并由朝廷委任官吏,缴纳法定赋税。唐宪宗派裴度出使魏州,宣布朝廷的旨意。田弘正在担任留后期间,过度奢华,超过规定的车辆、服饰和住房,并且不去政务厅堂处理公务,仍然使用原采访使的官厅。为了表达田弘正的谦卑奉法,田弘正请裴度在他的住所墙上写下题文。魏博人对裴度非常感激。田弘正还请裴度遍行魏博各郡,传达宪宗的诏书旨意,魏博人纷纷前往迎接,倍感欣悦。裴度回朝后,被任命为中书舍人。元和九年十月,他改任御史中丞。

元和十年五月,由于讨伐吴元济的军队长时间没有取得胜利,裴度以中丞的身份兼任刑部侍郎,被命令前往蔡州行营宣慰,了解军情,并向诸将传达朝廷的旨意。回朝后,他向宪宗详细描述了淮西的现状。宪宗询问各将的才干,裴度表示:“据臣看,李光颜深明大义、能干勇为,终将有所成就。”不久后,李光颜统兵大破淮西军于陈州溵水县西南之时曲。这个消息传来,宪宗对裴度的知人善用更加佩服。

同年六月,成德节度使李光颜去世,裴度被任命为成德节度使。他在平定淮西的战役中表现出色,为唐朝立下了赫赫战功。裴度的才干和忠诚使他成为唐朝重要的官员,他的早年经历为他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裴度生平详情»

主要成就

裴度是唐朝时期的一位重要政治家和文学家。他在行政方面坚持任用贤才,反对任用无才的亲友为官。他荐引了许多名士和名将,同时也保护了一些文人。裴度反对朝官结为朋党,相互援济的情况,坚持唯才是荐的原则。他为了维护和巩固李唐王朝的统治,与权奸、宦官、割据势力进行斗争,并取得了巨大的功绩,平定了吴元济和李师道,实现了“元和中兴”。

在文学方面,裴度也有一定的成就。他认为文学的价值不在于磔裂章句和隳废声韵,而在于气格的高下和思致的浅深。他主张不诡其词而词自丽,不异其理而理自新。这对于当时追求奇诡的古文写作倾向具有补偏救弊的意义。裴度赞赏韩愈的才能,但不赞成他写那些嘲讽性的杂文。晚年,裴度留守东都,筑起绿野堂,与白居易、刘禹锡等名士唱酬甚密,成为洛阳文人活动的中心人物,对洛阳文人活动起到凝聚作用。他对文士提掖有很多贡献,时人对他非常敬重。宋代方回称他为“诗人出其门尤盛”。《蔡宽夫诗话》中称裴度晚年与刘、白放浪绿野桥,多为唱和。从他的文集中可以看出,他的语言质朴直率,深沉内敛,与他的为人应该是一致的,如他的诗句“灰心缘忍事,霜鬓为论兵”可谓深婉动人。

裴度在行政和文学方面都有卓越的成就。他坚持任用贤才,反对权奸,为维护李唐王朝的统治做出了巨大贡献。他在文学上主张朴实和深沉,对当时追求奇诡的倾向进行了批判和补偏救弊。他与其他文人的交往和合作,使他成为洛阳文人活动的中心人物。裴度的一生充满了斗争和成就,他的行政才能和文学造诣都为后人所敬佩。 裴度主要成就详情»

轶事典故

裴度少时贫困潦倒,但他的命运在一次偶然的相面之后发生了转变。一位禅师看到裴度的脸相,发现他嘴角的纵纹延伸入口,预示着可能会有饿死的横祸。禅师劝勉裴度要努力修善,裴度依教奉行。后来,裴度又遇到了另一位禅师,这位禅师看到裴度目光澄澈,脸相完全改变,告诉他以后一定可以贵为宰相。裴度按照禅师的教诲,不断修善、断恶,耕耘心田,最终实现了自己的目标。

裴度还带是元代关汉卿创作的一部戏剧作品。故事讲述了裴度因为拾到宝物而救了一个人的性命,最终得到了中状元的奇遇。剧中描写了裴度的贫困和他与韩太守一家的命运交错。裴度在山神庙中寄居时,捡到了韩太守女儿失落的玉带,将其归还给了韩太守一家。正当裴度送韩氏母女出门时,山神庙倒塌,裴度得以逃脱横死的命运。后来,裴度赴京赶考,最终中了状元,并与韩太守的女儿结为夫妇。

智叟谶言是关于裴度的另一个故事。裴度曾经客居洛中,骑着一匹跛脚驴进入皇城。在天津桥上,他遇到了两位老人,他们在谈论蔡州的战事和朝廷的困难。当老人们看到裴度时,感到惊讶并走开了。裴度的仆人听到老人们的谈话,告诉裴度说,老人们说刚才忧虑蔡州没有平定,原来是等待裴度做将。这个故事表明裴度在未显贵之前就已经被人们认可他的才能和潜力。

裴度的故事告诉我们,命运并不是注定的,通过努力和修善,我们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裴度从贫困潦倒到成为宰相,正是因为他不断修善、断恶,耕耘心田,最终实现了自己的目标。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善良和正直的行为会得到回报,而帮助他人也是帮助自己。裴度拾到宝物并将其归还给韩太守一家,最终得到了意想不到的好运。

裴度的故事在元代的戏剧作品《裴度还带》中得到了传承和发扬。这部作品通过生动的剧情和人物形象,展现了裴度的善良和勇敢,以及他与韩太守一家的命运交错。裴度的故事也在其他文学作品中得到了记载,如冯梦龙所著的《喻世明言》和《醒世恒言》。

裴度的故事给我们带来了启示,无论我们的起点如何,只要我们努力修善、断恶,耕耘心田,就有可能改变自己的命运。同时,我们也应该学会帮助他人,因为善良和正直的行为会得到回报。裴度的故事是一个鼓舞人心的故事,它告诉我们,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目标,就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 裴度轶事典故详情»

家庭成员

裴家世代官员,功勋卓著。从曾祖裴寘开始,裴家就有了在政府中任职的传统。裴寘是裴家的曾祖父,他的儿子裴有邻曾任濮州濮阳县令,为裴家树立了良好的家族声誉。裴有邻的儿子裴溆也继承了家族的官员传统,曾任河南府渑池县丞。

裴溆的儿子裴度是裴家的第三代,他有五个儿子,分别是裴识、裴撰、裴让、裴谂和裴议。裴识和裴谂是裴度的两个最有名的儿子,被时人称为“兄弟并列方镇,时人荣之”。裴识以荫授上柱国的身份开始他的官员生涯,后来袭爵晋国公,历任六镇节度使,官至检校尚书右仆射。他去世后被追赠司空,并被谥号为昭。裴撰是裴度的次子,他在长庆元年(821年)考中进士,后来官至翰林学士、工部侍郎。

裴度的三子裴让最初任京光府参军,后来随裴度镇守襄阳。裴度的四子裴谂官至太子少师,封为河东郡公,但在黄巢之乱中不幸遇害。裴度的五子裴议的生平不为人所知。

然而,根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的记载,裴度实际上有七个儿子,除了裴让、裴识、裴谂之外,还有裴诩、裴调、裴諴和裴让。裴度的孙子共有六人,其中裴识有两个儿子名叫阙。裴造是裴议的儿子,裴沼是裴谂的儿子,裴光鼎是裴諴的儿子,裴禹昌是裴让的儿子。

裴家的官员传统一直延续到了裴纯懿这一代。裴纯懿是裴识的孙子,他官至掌书记,继续为裴家增光添彩。

裴家世代官员的事迹展示了他们在政府中的重要地位和卓越的才能。他们的成就不仅为裴家带来了荣耀,也为唐朝的繁荣和稳定做出了贡献。裴家的官员传统不仅是一种家族荣誉,更是对于家族成员的责任和使命。他们的故事激励着后人,让他们明白只有通过不懈的努力和才能的发挥,才能为家族和国家做出真正的贡献。 裴度家庭成员详情»

后世地位

在会昌六年(公元846年)的十月,裴度与杜黄裳、李愬、高崇文等人一同被选为配享宪宗庭庙的功臣。这是对他们在政治、军事和文化等方面的杰出贡献的一种褒奖和纪念。

裴度是唐朝时期的一位重要政治家和军事家。他在唐宪宗的统治下,担任过多个重要职位,如宰相、兵部尚书等。他以其聪明才智和卓越的领导能力,为唐朝的政治稳定和国家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在处理内外事务时,始终坚持公正和谨慎的原则,深受宪宗的赏识和信任。

杜黄裳、李愬、高崇文等人也都是唐朝时期的杰出人物。他们在政治、军事和文化等领域都有卓越的成就。杜黄裳是一位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的诗词作品被誉为唐代文学的瑰宝。李愬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他在抵御外敌入侵和平定内乱方面表现出色。高崇文则是一位重要的官员和学者,他在政治和文化方面都有卓越的贡献。

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22年),裴度和历代功臣四十人一同被选为从祀历代帝王庙的功臣。这是对他们在清朝康熙皇帝统治下的杰出贡献的一种褒奖和纪念。

裴度和其他历代功臣的从祀,体现了对他们在政治、军事和文化等方面的杰出贡献的高度赞扬和肯定。他们的努力和奉献为国家的繁荣和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的名字将永远被铭记在历史的长河中。

这种对功臣的褒奖和纪念,不仅是对他们个人的认可和尊重,也是对整个国家历史的回顾和总结。通过纪念这些杰出人物,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学习他们的精神和智慧,为我们今天的社会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裴度和其他历代功臣的配享和从祀,不仅是对他们个人的褒奖,更是对整个国家历史的尊重和传承。他们的事迹和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让我们更加坚定地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奋斗。他们的名字将永远闪耀在历史的光芒中,成为我们学习和崇敬的榜样。 裴度后世地位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