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之仪的生平

生平
李之仪,字端叔,自号“姑溪居士”。他是北宋中后期“苏门”文人集团的重要成员,官至原州(今属甘肃)通判。李之仪一生官职并不显赫,但他与苏轼的文缘友情却流传至今。

李之仪早年师从于范仲淹之子范纯仁。熙宁三年(1070)进士,初授万全县令,后到鄜延军任职。元丰六年(1083)春回京。时高丽王王徽卒,朝廷委左谏大夫杨景略等前去吊唁。杨素闻李之仪清节贤名,才华横溢,遂奏请之仪同行,作为书状。出使途中,路过山东长清县孝堂山汉石祠时,曾题字于石祠的石柱上,大字楷书,共五行,现刻字尚存。这是他在山东留下的仅有的遗迹。

哲宗元祐初(1086)范纯仁拜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李之仪遂被任命为枢密院编修官。不久,又为原州(今属甘肃)通判。与苏轼,黄庭坚,秦观交往甚密。元祐末从苏轼于定州幕府,朝夕倡酬。元符二年(1099),上调监内香药库,御史石豫参劾他曾为苏轼幕僚,不可以任京官,被停职。

徽宗崇宁初(1102),提举河东常平。后因得罪权贵蔡京,除名编管太平州(今安徽当涂)。李之仪《与祝提举无党》说:“某到太平州四周年,第一年丧子妇,第二年病悴,涉春徂夏,劣然脱死。第三年亡妻,子女相继见舍。第四年初,则癣疮被体,已而寒疾为苦。” 后遇赦复官,授朝议大夫,未赴任,仍居太平州南姑溪之地,以太平州城南姑溪河(又称鹅溪)为缘,自名“姑溪居士”,卒后葬于葬当涂藏云山致雨峰。

《庆云县志》里记载朝请大夫李之仪等八位庆云籍的名人,供奉于明朝的庆云县城“乡贤祠”内。

李之仪是北宋时期的一位文人,他与苏轼的友情至今仍被人们传颂。尽管他的官职并不显赫,但他的才华和清节贤名使他备受赞誉。

李之仪早年师从范仲淹之子范纯仁,并于1070年考中进士。他先后担任万全县令和鄜延军职务。1083年春天,他回到京城。当时,高丽王王徽去世,朝廷派遣左谏大夫杨景略等人前去吊唁。杨素听闻李之仪的清节贤名和才华横溢,便奏请他同行,并写了一封推荐信。在出使途中,李之仪经过山东长清县的孝堂山汉石祠时,在石柱上题写了五行大字楷书,至今仍可见。这是他在山东留下的唯一遗迹。

1086年,范纯仁被任命为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李之仪也被任命为枢密院编修官。不久后,他又被任命为原州通判。他与苏轼、黄庭坚和秦观交往密切。在元祐末年,他跟随苏轼在定州幕府中,日夜倡酬。然而,在1099年,他被调到监内香药库,御史石豫参劾他曾为苏轼的幕僚,认为他不适合担任京官,于是他被停职。

1102年,徽宗崇宁初,李之仪被任命为河东常平提举。后来,他得罪了权贵蔡京,被除名并被调到太平州编管。李之仪在《与祝提举无党》中写道:“我到太平州已经四年了,第一年丧子妇,第二年身体不好,经历了春天和夏天,勉强脱离了死亡。第三年丧妻,子女相继离世。第四年初,我身上长满了癣疮,后来又患上了寒疾。”后来,他得到赦免并复官,被任命为朝议大夫。然而,他并未赴任,仍然居住在太平州南姑溪的地方。他以太平州城南的姑溪河为缘由,自称“姑溪居士”。他去世后葬在当涂藏云山的致雨峰上。

《庆云县志》记载了李之仪等八位庆云籍的名人,他们的塑像供奉在明朝时期的庆云县城的“乡贤祠”内。这显示了李之仪在当地的崇高地位和影响力。

诗人李之仪的照片
李之仪

李之仪简介: 李之仪(1038~1117)是北宋时期的词人,字端叔,自号姑溪居士、姑溪老农。他出生于沧州无棣(庆云县),是汉族。在哲宗元祐初期,他担任枢密院编修官,并通判原州。后来,他跟随苏轼在定州幕府任职,与苏轼交往密切。然而,在元符中,他被御史石豫劾告曾为苏轼的幕僚,因此被停职。徽宗崇宁初,他被提举为河东常平。但由于得罪了权贵蔡京,他被除名并被编管太平州(今安徽当涂)。后来,他得到赦免并恢复官职,晚年定居在当涂。他著有《姑溪词》一卷、《姑溪居士前集》五十卷和《姑溪题跋》二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