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次迁居:
连江郑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周宣王时期。据《郑所南文集·先君菊山翁家传》记载,郑姓始于周宣王的母亲的弟弟受封之后,一直延续到西晋永嘉年间(307~313年),当时郑姓一支分派到闽地,定居于连江透堡东导村。经过十余代的传承,到了南宋末年,郑思肖的时代。
第一次迁居发生在宋宁宗嘉定十三年(1220年),郑思肖的父亲郑菊山带着家人离开闽地,来到南宋的京城临安(今杭州)定居。南宋淳祐元年(1241年),郑思肖在杭州西子湖畔出生。宋理宗宝祐二年(1254年),14岁的郑思肖随父亲一家搬到苏州,居住在苑桥。同年,郑思肖考中秀才,开始了他的游学之旅,按照父亲的安排。
在苏州的岁月里,郑思肖所处的南宋王朝正处于动荡时期。由于战乱频繁,时局艰难,家境贫寒,郑思肖在苏州没有固定的住所,经常搬迁。根据郑思肖的《三膜堂记》记载,他在十多年的时间里,搬家了七次。每次居住的地方长则十年,短则只有一年,可见当时的时局动荡不安。
宋理宗宝祐三年(1255年),也就是郑家在苏州的第二年,内侍董宋臣贪权受贿,行恶不止,被人称为“董阎罗”。在这一年,郑思肖只在苑桥住了短短一年,就跟随父亲搬到了条坊巷,这是郑思肖在苏州的第一次搬迁。郑思肖在条坊巷度过了十年的青春岁月。在这期间,郑思肖的父亲郑菊山于宋理宗景定三年(1262年)去世,葬在苏州长州县西北三十里的甑山西陇。这一年,郑思肖22岁。
第二次迁居发生在宋度宗咸淳元年(1265年),当时宋廷封贾似道为太师,进封魏国公,被称为“师臣”。由于父亲去世,郑思肖的家境更加贫困,再加上时局动荡,年轻的郑思肖无法在一个地方过上平静的生活,只能再次搬迁。郑思肖和母亲从条坊巷搬到了黄牛坊桥地方居住,这是他的第二次搬迁。
第三次迁居发生在咸淳五年,即至元六年(1269年),当时宋廷任命李庭之为两淮制置大使兼知扬州。在这一年,郑思肖从黄牛坊桥搬到了采莲巷。
郑思肖简介: 郑思肖(1241~1318)是宋末时期的一位诗人和画家,出生在连江(今属福建)。他的原名不详,宋朝灭亡后改名为思肖,因为肖是宋朝国姓赵的一部分。他的字是忆翁,表示不忘故国;号是所南,意味着日常坐卧时要面向南方,背向北方。他还自称为菊山后人、景定诗人、三外野人、三外老夫等。
郑思肖曾经在太学上舍生应博学鸿词试中脱颖而出。元军南侵时,他曾向朝廷献策抵御敌军,但未被采纳。之后,他离开家乡,定居在吴下,并在报国寺寄食。郑思肖擅长描绘墨兰,他的画作中花叶萧疏,没有画根土,寓意宋朝的土地已经被掠夺。
郑思肖的作品包括诗集《心史》、《郑所南先生文集》、《所南翁一百二十图诗集》等。这些作品展示了他对故国的思念和对时局的关注。此外,他的诗歌和画作也表达了他对自然景观和人生哲理的独特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