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思肖(1241~1318)是宋末时期的一位诗人和画家,出生在连江(今属福建)。他的原名不详,宋朝灭亡后改名为思肖,因为肖是宋朝国姓赵的一部分。他的字是忆翁,表示不忘故国;号是所南,意味着日常坐卧时要面向南方,背向北方。他还自称为菊山后人、景定诗人、三外野人、三外老夫等。
郑思肖曾经在太学上舍生应博学鸿词试中脱颖而出。元军南侵时,他曾向朝廷献策抵御敌军,但未被采纳。之后,他离开家乡,定居在吴下,并在报国寺寄食。郑思肖擅长描绘墨兰,他的画作中花叶萧疏,没有画根土,寓意宋朝的土地已经被掠夺。
郑思肖的作品包括诗集《心史》、《郑所南先生文集》、《所南翁一百二十图诗集》等。这些作品展示了他对故国的思念和对时局的关注。此外,他的诗歌和画作也表达了他对自然景观和人生哲理的独特见解。
连江郑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周宣王时期。据《郑所南文集·先君菊山翁家传》记载,郑姓始于周宣王的母亲的弟弟受封之后,一直延续到西晋永嘉年间(307~313年),当时郑姓一支分派到闽地,定居于连江透堡东导村。经过十余代的传承,到了南宋末年,郑思肖的时代。
第一次迁居发生在宋宁宗嘉定十三年(1220年),郑思肖的父亲郑菊山带着家人离开闽地,来到南宋的京城临安(今杭州)定居。南宋淳祐元年(1241年),郑思肖在杭州西子湖畔出生。宋理宗宝祐二年(1254年),14岁的郑思肖随父亲一家搬到苏州,居住在苑桥。同年,郑思肖考中秀才,开始了他的游学之旅,按照父亲的安排。
在苏州的岁月里,郑思肖所处的南宋王朝正处于动荡时期。由于战乱频繁,时局艰难,家境贫寒,郑思肖在苏州没有固定的住所,经常搬迁。根据郑思肖的《三膜堂记》记载,他在十多年的时间里,搬家了七次。每次居住的地方长则十年,短则只有一年,可见当时的时局动荡不安。
宋理宗宝祐三年(1255年),也就是郑家在苏州的第二年,内侍董宋臣贪权受贿,行恶不止,被人称为“董阎罗”。在这一年,郑思肖只在苑桥住了短短一年,就跟随父亲搬到了条坊巷,这是郑思肖在苏州的第一次搬迁。郑思肖在条坊巷度过了十年的青春岁月。在这期间,郑思肖的父亲郑菊山于宋理宗景定三年(1262年)去世,葬在苏州长州县西北三十里的甑山西陇。这一年,郑思肖22岁。
第二次迁居发生在宋度宗咸淳元年(1265年),当时宋廷封贾似道为太师,进封魏国公,被称为“师臣”。由于父亲去世,郑思肖的家境更加贫困,再加上时局动荡,年轻的郑思肖无法在一个地方过上平静的生活,只能再次搬迁。郑思肖和母亲从条坊巷搬到了黄牛坊桥地方居住,这是他的第二次搬迁。
第三次迁居发生在咸淳五年,即至元六年(1269年),当时宋廷任命李庭之为两淮制置大使兼知扬州。在这一年,郑思肖从黄牛坊桥搬到了采莲巷。
郑思肖七次迁居详情»
郑思肖是南宋时期的一位学者和画家。他出生于淳祐元年(1241年),父亲是南宋平江书院的山长。郑思肖年轻时就继承了父亲的学问,以忠孝廉义为准则。他在20岁左右成为太学的优等生,并被任命为和靖书院的山长。
当元军南下时,郑思肖前往临安上书皇帝,怒斥那些只靠权力而误国的官员,要求改革政治,重振国威,抵抗元军。然而,由于他的言辞激烈,上书被扣压,没有得到上报。
南宋灭亡后,郑思肖学习了伯夷和叔齐不食周粟的精神,不愿臣服于蒙元的统治,自称为“孤臣”。由于“肖”是“赵”的一部分,他改名为思肖,字号为忆翁和所南,这些都包含了怀念赵宋的意思。他将自己的居室题为“本穴世家”,将“本”下的“十”字移到“穴”字中间,就成了“大宋世家”,以示对宋朝的忠诚。
郑思肖原本与宋宗室和著名画家赵孟頫有较多的交往。然而,当赵孟頫降服于元朝并担任官职后,郑思肖与他断绝了交往。郑思肖擅长画兰花,在南宋灭亡后,他所画的兰花都没有土壤和根部,因为土地已经沦陷于异族之手,无法扎根。当时一些权贵向他索要画兰花,他拒绝了他们。只有那些理解他意图的庸人孺子才能得到他的画作。有一次,有人向他索要画兰花,但郑思肖拒绝了。邑宰得知他拥有田地,便威胁他以赋役来索取。郑思肖愤怒地说:“可以割断头颅,但不可以画兰花!”每逢岁时,他都会伏腊望着南方的野外哭泣并行礼。
郑思肖喜欢佛教和老子的教义,他擅长画兰花,画风简洁,不追求过于精细的技巧。他画完一幅作品后就会毁掉,绝不轻易地随便给予他人。因此,他所画的兰花存世至今数量很少,现在只有一幅《墨兰图》被收藏在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中。
郑思肖生平详情»
《心史》是一部由郑思肖编写的汇编,记录了他一生中的奇遇和伟大的节操,也是他独立特行的证据。郑思肖在35岁时离开家乡,开始了他的流浪生涯,游历于吴中名山、道观和禅院。在接下来的40年里,他写下了大量表达爱国情操的诗文,包括《咸淳集》、《大义集》和《中兴集》,共收录了250首诗和4篇杂文,还有5篇前后自序,统称为《心史》。然而,由于当时的形势,这部作品无法出版。因此,郑思肖在晚年将《心史》封存在苏州承天寺的眢井中。
《心史》中的所有文字都充满了血泪,郑思肖歌颂了南宋的爱国志士,谴责了奸臣和佞臣,控诉了元军的暴行,充分表达了自己的爱国和忠诚。例如在《过徐子方书塾》一诗中,他写道:“不知今日月,但梦宋山川”;在《八励》一诗中,他写道:“泪如江水流成海,恨似山峰插入天”,表达了他的忠肝义胆。难怪近代学者梁启超读《心史》时,每读完一篇都会激动得热血沸腾。梁启超深有感慨地说:“如果这本书在当时出版,那么郑思肖的精神将永远留在中国。”
《心史》在一个枯井中埋藏了350多年,直到1638年明朝崇祯十一年才被发现。它被藏在一个大铁盒子里,盒子上写着“大宋孤臣郑思肖百拜封”。于是,这本照亮千古的奇书才见诸世人。为了更深入地研究《心史》的奇特之处,陈福康先生在《井中奇书考》一书中详细论述了《心史》出井和刊刻的过程,明代刊本的序跋,以及《心史》与明清时期爱国文人的关系,还探讨了“伪书说”的出现以及《心史》在文学和史学上的价值。通过详实的史料,陈福康进一步证实了《心史》确实是一本奇书。
然而,《心史》出井后的遭遇也是非常奇特的。从明清时期开始,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经历了360多年的时间,一直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部分文人学者肯定《心史》的奇特之处和价值,而另一部分则持有一种“伪书说”,全盘否定这本奇人奇书的价值。一本出井的著作,竟然引起了如此多知名学者的争议,各抒己见,争论不休。这更加证明了《心史》的奇特之处,也证明了它作为一本奇书的价值。
总之,《心史》是一部记录了郑思肖一生奇遇和伟大节操的汇编,它的出版历经了350多年的沉寂和争议。无论是郑思肖的爱国情怀,还是他对南宋时期的赞美和控诉,都让这本书成为了一部独特而珍贵的作品。无论是肯定还是否定,《心史》都是一本不可忽视的奇书,它的价值在于它记录了一个人的忠诚和爱国精神,也反映了一个时代的风云变幻。
郑思肖著述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