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
在艺术创作上互相启发,共同进步。鲜于枢以其豪放的性格和才华横溢的诗才,深受赵孟頫的赞赏和喜爱。赵孟頫曾称赞鲜于枢的诗作“旷达可喜”,并常常为他人诵读。他们之间的交往不仅仅是艺术上的交流,更是一种心灵的契合和默契。
鲜于枢的一生充满了坎坷和挫折。他常年迁居于各地,担任一些中下级官职,但往往与上司发生冲突,导致多次辞官或遭贬。然而,他并没有因此而放弃自己的才华和追求。相反,他以自负随意的性格,坚持自己的艺术追求,为百姓所爱戴,被称为“我鲜于公”。
赵孟頫则是一位杰出的书法家和文学家。他的书法风格独特,被誉为“赵体”,对后世书法影响深远。他在宦途上也经历了许多波折,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艺术信念,不断追求创新和突破。他与鲜于枢的交往,无疑是两位艺术家之间的相互启发和共同成长。
他们的交往始于至元十五年左右,持续了二十四年之久。尽管他们在宦途上南北奔波,但每当有机会,他们总会聚在一起,畅谈文艺之道。特别是在赵孟頫休病吴兴和在浙江儒学提举任上的时候,他们的交往更加密切。他们互相欣赏对方的才华,互相倾诉心声,共同探讨艺术创作的道路。
鲜于枢和赵孟頫的交往不仅仅是两位艺术家之间的交流,更是一种精神上的共鸣和情感上的契合。他们通过彼此的作品和言谈,互相启发和激励,共同进步。他们的交往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他们的心灵始终相互相通。
鲜于枢和赵孟頫的交往经历,是中国古代文化交流的一个缩影。他们以自己的才华和追求,超越了时代的局限,创造了属于自己的艺术世界。他们的交往不仅仅是两个人之间的交流,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艺术是无国界的,只要心灵相通,就能够创造出美丽的艺术作品。
鲜于枢和赵孟頫的交往,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段佳话。他们的才华和追求,不仅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艺术遗产,更为我们树立了追求梦想和坚持信念的榜样。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我们坚持自己的梦想,勇敢追求,就能够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辉煌。让我们向鲜于枢和赵孟頫致敬,感受他们的艺术魅力,传承他们的精神财富。
鲜于枢简介: 鲜于枢(1246-1302)是元代著名书法家,字伯机。他晚年营室名为“困学之斋”,自号困学山民,又号寄直老人。他的祖籍是金代德兴府(今张家口涿鹿县),出生于汴梁(今河南开封)。他是汉族,有一种说法是他是大都(今北京)人,另一种说法是他是渔阳(今北京蓟县)人。他先后寓居扬州和杭州。
大德六年(1302年),鲜于枢担任太常典薄。在元世祖至元年间,他凭借才华被选为浙东宣慰司经历,后来改任浙东省都事,晚年担任太常典簿。他热爱诗歌和古董,文名在当时很显赫,尤其在书法方面成就最为突出。明朝朱权的《太和正音谱》将他列为“词林英杰”之一百五十人。他的传记收录在《新元史》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