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王夫之是明朝时期的一位学者和诗人。他出生于1619年,父亲王朝聘是一位国子监毕业生。王夫之从小就跟随长兄王介之学习,完成了十三经的学习。然而,他的父亲因为拒绝贿赂选官而被罢选返乡。
在崇祯元年,王夫之开始跟随父亲学习经义。然而,他的父亲在京城拒绝权相温体仁党羽的索贿,因此被气愤之下撕毁荐贴,并发誓不出“赇吏胯下以重辱先人”。在崇祯五年,王夫之中秀才,并得到湖广提学佥事王志坚的赏识,被荐入衡阳县学。
在崇祯六年,王夫之与长兄王介之、仲兄王参之一起赴武昌参加乡试,但都没有考取。然而,在崇祯七年,王夫之跟随叔父王廷聘学习作诗,并被提学佥事水佳胤、王澄川列为岁试一等的第一名。
在崇祯十年,王夫之娶了同里首富陶万梧之女陶氏。接下来的几年,他就读于长沙岳麓书院,并与同窗好友邝鹏升结成了“行社”。在崇祯十二年,王夫之再次参加乡试,但只有长兄王介之中副榜。在武昌,他结识了黄冈人熊渭公和汉阳人李云田,并与好友郭凤跹、管嗣裘、文之勇结成了“匡社”。
在崇祯十三年,王夫之写了一首送别伯兄赴北雍的诗。而在崇祯十四年,湖广提学佥事高世泰将他列为一等。王夫之的才华和努力使他在学术和文学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他也经历了许多挫折和困难。他的早年生涯为他后来的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王夫之简介: 王夫之(1619年10月7日-1692年2月18日),字而农,号姜斋、又号夕堂,湖广衡州府衡阳县(今湖南衡阳)人。他与顾炎武、黄宗羲并称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王夫之自幼跟随自己的父兄读书,青年时期积极参加反清起义。晚年,王夫之隐居于石船山,著书立传,自署船山病叟、南岳遗民,学者遂称之为船山先生。
王夫之的著作包括《周易外传》、《黄书》、《尚书引义》、《永历实录》、《春秋世论》、《噩梦》、《读通鉴论》、《宋论》等书。这些著作涵盖了多个领域,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等。他对于经典文献的研究和解读,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王夫之的生平经历中,除了参与反清起义外,还有其他重要的事件。然而,根据提供的信息,无法得知具体的生平经历和其他重要事件的细节。如果需要更详细的信息,建议查阅相关的历史资料或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