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诗人王夫之的照片
王夫之

王夫之(1619年10月7日-1692年2月18日),字而农,号姜斋、又号夕堂,湖广衡州府衡阳县(今湖南衡阳)人。他与顾炎武、黄宗羲并称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王夫之自幼跟随自己的父兄读书,青年时期积极参加反清起义。晚年,王夫之隐居于石船山,著书立传,自署船山病叟、南岳遗民,学者遂称之为船山先生。

王夫之的著作包括《周易外传》、《黄书》、《尚书引义》、《永历实录》、《春秋世论》、《噩梦》、《读通鉴论》、《宋论》等书。这些著作涵盖了多个领域,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等。他对于经典文献的研究和解读,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王夫之的生平经历中,除了参与反清起义外,还有其他重要的事件。然而,根据提供的信息,无法得知具体的生平经历和其他重要事件的细节。如果需要更详细的信息,建议查阅相关的历史资料或专著。

著作

王夫之是一位学识渊博的学者,他在各个学术领域都有精深的造诣。无论是经学、子学、史学、文学、政法还是伦理,他都有深入的研究。他对天文、历数、医理、兵法甚至卜筮、星象等方面也有涉猎,并且对当时传入的“西学”也非常关注。

据统计,王夫之的著作存世约有73种,共401卷,而散佚的著作约有20种。他的主要哲学著作包括《永历实录》、《周易外传》、《周易内传》、《尚书引义》、《张子正蒙注》、《读四书大全说》、《诗广传》、《思问录》、《老子衍》、《庄子通》、《相宗络索》、《黄书》、《噩梦》、《续春秋左氏传博议》、《春秋世论》、《读通鉴论》和《宋论》等。

王夫之的著作涵盖了广泛的领域,从历史记录到哲学思考,从经典解读到文学评论,他都有独到的见解和深入的研究。他的《永历实录》是对历史事件的详细记录,而《周易外传》和《周易内传》则是对周易的解读和注释。《尚书引义》是对尚书的引证和解释,而《张子正蒙注》则是对张子著作的注解。

此外,王夫之还对四书进行了全面的解读和评论,《读四书大全说》是他对四书的深入阐释。他还对诗经进行了广泛的传播,《诗广传》是他对诗经的注释和解读。他的《思问录》是对思想问题的探讨,而《老子衍》和《庄子通》则是对老庄哲学的研究。

王夫之的著作还包括对相宗、黄书、噩梦等领域的研究,以及对春秋左氏传、春秋世论、读通鉴论和宋论等历史文献的评论和解读。

王夫之的著作数量众多,内容丰富多样,展示了他广博的学识和深厚的思想。他的研究涉及了各个学科领域,对中国古代文化和思想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著作不仅对后世学者有着深远的影响,也为我们了解古代学术思想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王夫之著作详情»

晚节

王夫之是一位为了事业和理想而不为利禄所诱的人。他不受权势的压迫,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目标,即使历经千辛万苦也不动摇。明朝灭亡后,他回到家乡衡阳,抵抗清兵的入侵。尽管失败了,他选择隐居在石船山,并从事思想方面的著述。然而,晚年他的身体状况不佳,生活也十分贫困,甚至连写作所需的纸笔都要靠朋友的帮助。尽管如此,他每天都坚持著述,以至于他的手腕和手指都受到了损伤。在他71岁时,清廷的官员前来拜访他,想要赠送一些吃穿用品。然而,王夫之虽然身患疾病,却认为自己是明朝的遗臣,拒绝接见清廷的官员,也不接受他们的礼物。他还写了一副对联,表达了自己的情操:“清风有意难留我,明月无心自照人。”这副对联中的“清”指的是清廷,“明”指的是明朝,王夫之通过这副对联展示了自己的高尚情操。

王夫之是一个为了事业和理想而坚守原则的人,他的高尚品质将永远闪耀在历史长河中。在1672年,他得知方以智殉难的消息后,写下了《闻极丸翁凶讯,不禁狂哭,痛定辄吟二章》这首诗。其中有两句是:“长夜悠悠二十年,流萤死焰烛高天。春浮梦里半归鹤,败叶云中哭杜鹃。”他还投奔南明永历,但未能如愿。他写下了一首诗:“天涯天涯,吾将何之?颈血如泉欲迸出,红潮涌上光陆离。涟水东流资水北,精卫欲填填不得。”这首诗表达了他的无奈和迷茫。

在康熙二十八年(1690年),他在自己的墓碑上特别告诫儿子:“墓石可不作,徇汝兄弟为之,止此不可增损一字。行状原为请志铭而设,既有铭,不可赘作。若汝兄弟能老而好学,可不以誉我者毁我,数十年后,略纪以示后人可耳,勿庸问世也。背此者自昧其心。己巳九月朔书授攽。”他特别强调“墓石可不作”,但如果作了,就“不可增损一字”,“背此者自昧其心”。从这些话语中可以看出他对自己的要求和对后人的期望。

为了纪念王夫之,他的出生地纪念馆在回雁峰景区西侧半山腰修建而成。这座纪念馆占地面积101平方米,建筑风格仿照明清时期的古建筑,青砖黛瓦,古色古香。它被列为衡阳市的第二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这座纪念馆是为了纪念这位明末清初的大思想家、文学家和哲学家王夫之而修建的。 王夫之晚节详情»

人物生平

王夫之是明朝时期的一位学者和诗人。他出生于1619年,父亲王朝聘是一位国子监毕业生。王夫之从小就跟随长兄王介之学习,完成了十三经的学习。然而,他的父亲因为拒绝贿赂选官而被罢选返乡。

在崇祯元年,王夫之开始跟随父亲学习经义。然而,他的父亲在京城拒绝权相温体仁党羽的索贿,因此被气愤之下撕毁荐贴,并发誓不出“赇吏胯下以重辱先人”。在崇祯五年,王夫之中秀才,并得到湖广提学佥事王志坚的赏识,被荐入衡阳县学。

在崇祯六年,王夫之与长兄王介之、仲兄王参之一起赴武昌参加乡试,但都没有考取。然而,在崇祯七年,王夫之跟随叔父王廷聘学习作诗,并被提学佥事水佳胤、王澄川列为岁试一等的第一名。

在崇祯十年,王夫之娶了同里首富陶万梧之女陶氏。接下来的几年,他就读于长沙岳麓书院,并与同窗好友邝鹏升结成了“行社”。在崇祯十二年,王夫之再次参加乡试,但只有长兄王介之中副榜。在武昌,他结识了黄冈人熊渭公和汉阳人李云田,并与好友郭凤跹、管嗣裘、文之勇结成了“匡社”。

在崇祯十三年,王夫之写了一首送别伯兄赴北雍的诗。而在崇祯十四年,湖广提学佥事高世泰将他列为一等。王夫之的才华和努力使他在学术和文学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他也经历了许多挫折和困难。他的早年生涯为他后来的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王夫之人物生平详情»

事迹

王夫之是一位出身于书香门第的学者。从小就展现出聪明才智和对古文化的浓厚兴趣。在他4岁时,他就跟随长兄入塾学习。令人难以置信的是,他在7岁时就初步通读了十三经,这些文字艰深的经典。10岁时,他的父亲做监生,开始教他学习五经经义。14岁时,他考中了秀才。之后的两年时间里,他开始致力于诗文创作,并阅读了约10万余首《离骚》、汉魏《乐府》以及历代诗人的佳作名篇。1642年,王夫之和兄王介之参加科举考试,成功中举。

在21岁时,王夫之仿照复社的模式,组建了自己的社团,名为“匡社”,旨在匡扶国家、济助民众。他多次试图辅佐南明政权,但每次都以失败告终。1648年秋,王夫之在衡阳召集了一支义军起义。然而,这支义军的领导者是缺乏行军经验的书生,战士则是未经训练的农民。由于缺乏给养和孤立无援,义军苦撑数月后被清军打败。最后一次抗清斗争失败后,王夫之决定隐居山林,在孤独中专心研究学问。直到57岁时,他才定居在石船山的草堂。他为草堂题写了一副对联:“芷香沅水三闾国,羌绿湘西一草堂”。

王夫之一生著书320卷,其中包括《周易稗疏》、《考异》、《尚书稗疏》、《诗稗疏》、《春秋稗疏》等作品,被收录于《四库全书》。至今流传下来的著作有70余种,共401卷,字数超过470万。这些著作构成了船山先生精深而博大的学术体系,多方面地发展了中国传统学术思想。他在哲学上总结并发展了中国传统的唯物主义。他的哲学著作中最重要的有《周易外传》、《尚书引义》、《读四大全说》、《张子正蒙注》、《思录内外篇》、《黄书》、《噩梦》等。他的墨迹传世稀少,其中《大云山歌》书风清新,堪称难得的珍品。

王夫之的思想,尤其在历史观和政治思想方面,体现在《读通鉴论》和《宋论》两部著作中。他在哲学上的造诣非常深厚,不仅能够批判地继承前人学说中合理的部分并加以发展,还善于并勇于创新。他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充满了战斗的批判精神,对中国两千年来各种唯心主义思潮如老庄哲学、魏晋玄学、佛教哲学等进行了总结式的清算。他深入批判和揭露了宋明理学的唯心主义理论基础,从而建立起了自己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体系。 王夫之事迹详情»

思想

王夫之是一位具有批判精神的哲学家,他对传统学术进行了独特的解读,并发展了自己的思想。他将过去的学术划分为对立的阵营,并继承了《易经》中的辩证法和唯物主义思想。同时,他将各种宗教神学和唯心唯识的观点归为“异端”,并对其进行了严厉的批判。另一方面,他也采取了批判的方法,深入研究老庄哲学和佛教理论,并吸取其中的合理内容,从而创立了一套博大的哲学体系。

在本体论方面,王夫之发展了张载的思想,对“气”的概念进行了新的规定,并对理气关系和道器关系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他明确地解释了气是一切物质现象的实体,是客观存在的。他认为整个宇宙除了气之外,没有其他物质存在。他还指出气只有聚散、往来的运动形态,没有增减、生灭的过程。他举例论证了气的永恒不灭性,并提出了“太虚,一实者也”和“充满两间,皆一实之府”等命题,试图对物质世界的最基本属性进行更高层次的哲学抽象。他将“诚”解释为“实有”,用真实无妄的实有来概括物质世界的最一般属性。他认为客观世界万事万物的本质和现象都是客观实在的,可以通过认识各种物质现象来概括它们的共同本质。这样,他否定了唯心主义空无本体的虚构。

在理气关系问题上,王夫之坚持“理依于气”的气本论,反驳了程朱理学以理为本的观点。他强调气是阴阳的统一,是理的基础。他认为理是气的属性,气是理的实体。他的这一观点对于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总的来说,王夫之是一位具有批判精神的哲学家,他在本体论和理气关系问题上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独特的观点,并对传统学术进行了批判和发展。他的思想对于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王夫之思想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