挟来阵阵寒意的水浪,也有些心事重重;只有西去的阳光,投下惨淡的影子,渐渐地消失;南面的水岸是我送别的地方,你走了,一阵阵萧索的风,带来易水上的苍凉。那风呵,又吹起来了,吹起河岸上的柳。受尽霜冻的柳枝啊,落下最后一片黄叶,影子是这样的孤单。还记得吗,还得那飞絮如雪的时候?我久久瞭望你远去的帆影,直到夜幕降临,浪花飘起来了,是茫茫的烟雾,迷糊了最后一抹夕阳。只有那孤苦柳树,迎来匆忙的过客,扭动着瘦弱的腰身,好象要轻轻地舞动。
译文:
挟来阵阵寒意的水浪,也有些心事重重;只有西去的阳光,投下惨淡的影子,渐渐地消失;南面的水岸是我送别的地方,你走了,一阵阵萧索的风,带来易水上的苍凉。那风呵,又吹起来了,吹起河岸上的柳。受尽霜冻的柳枝啊,落下最后一片黄叶,影子是这样的孤单。还记得吗,还得那飞絮如雪的时候?我久久瞭望你远去的帆影,直到夜幕降临,浪花飘起来了,是茫茫的烟雾,迷糊了最后一抹夕阳。只有那孤苦柳树,迎来匆忙的过客,扭动着瘦弱的腰身,好象要轻轻地舞动。
注释:
金明池:词牌名,秦观创调,词咏汴京金明池,故取以为名。
怅:失意,懊恼。
萧萧:风声,草木经风摇落之声。
霜条:经霜的树枝条。
旧时飞絮:化用刘禹锡《杨柳枝词》九首之九:“春尽絮飞留不得,随风好去落谁家”。
晚来:夜晚来临之际。
行客:来往的行旅客人。
燕台佳句:燕台,又指燕昭王延揽天下贤士的黄金台。柳氏此处喻指几社文人雅集赋诗的地方。
春日酿成秋日雨:指当年几社名流与柳氏交游,曾为她作春闺风雨的艳词,竞成为今日飘零秋雨的预兆。
畴昔:过去,以前。
如许:如此,此为概指之辞。
绕堤画舸:化用汤显祖《紫钗记》中“河桥路,见了些无
《金明池·咏寒柳》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篇创作背景描述了一个名叫柳如是的女子的故事。她在十五岁时成为了一名歌妓,开始了她在风尘世界的生活。在崇祯年间,她与一个名叫陈子龙的名士相恋并同居。然而,陈子龙的祖母和嫡妻高氏都不接受他们的关系,迫使他们分手。柳如是被迫离开了陈子龙。
后来,柳如是嫁给了一个叫钱谦益的人作为妾室。这首词是柳如是对自己身世的悲叹,表达了她在风尘世界中的漂泊和爱情的坎坷经历。她经历了爱情的波折和家庭的不和,感叹自己的命运如此飘零。这首词可能是她对过去的回忆和对未来的无奈的抒发。
《金明池·咏寒柳》创作背景详情»
《金明池·咏寒柳》是明清易代时期才女柳如是创作的一首词,也是她最著名的作品之一。这首词是诗人在离开陈子龙后对自己身世的感慨之作,表达了对美人逐渐老去的感叹,同时在手法上更加成熟。词中处处描写柳树,实际上是在描写自己,柳树与词人的融合,如羚羊挂角,无迹可寻,达到了水乳交融的境界。而词中透露出的自尊、独立、平等的人格要求使得词的格调得以提升,比苏轼的《水龙吟》更加出色。 《金明池·咏寒柳》介绍详情»
首先,这首词以描写寒柳为主题,通过寒柳的形象抒发了词人柳如是自己的身世之感。词中运用了古人词意错综用典的手法,展现了词人的学问博洽。
在上阕中,词人通过描写“寒潮”和“残照”来渲染南浦的阴冷萧条气息。词中使用了“有恨”、“无情”等词语来形容寒潮和残照,实际上是为了表达词人内心的凄凉之情。词的开头就将地点定在一个令人伤感的环境中,一个秋日的黄昏,残阳西挂,满目凄凉,伴随着泠泠的寒风。
接着,词人运用“更吹起,霜条孤影。还记得,旧时飞絮。”来描绘柳树枝条在秋风中摇曳的情景。这一手法将柳树的凄凉与春天柳絮纷飞的景象相对照,刻画了一个凄凉暗淡的境地,表达了词人柳如是人生的孤独和无奈之情。词中使用了“柳絮”这一意象,表达了柳絮无根无蒂、任风吹落的无助和可怜,同时也暗示了词人对《燕台诗》的痴恋。
在下阕中,词人通过描写“烟浪斜阳”和“特地瘦腰如舞”来表达自己对流年的感慨和自嘲。词人回忆起与陈子龙的相识和相恋,这段短暂的生活给了词人一些慰藉,成为她不幸人生中的一点亮色。然而,这段生活已经过去,词人回忆起来仍然感到悲伤。
最后,词人用“春日酿成秋日雨”来承接上阕的结句,并为下面的忆旧展开铺垫。这句话表达了时间的流转和岁月的变迁,也暗示了词人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和悲伤。
总的来说,这首词通过描写寒柳的形象,抒发了词人柳如是自己的身世之感。词中运用了古人词意错综用典的手法,展现了词人的学问博洽。词人通过描绘寒潮、残照、柳树摇曳等情景,表达了自己的凄凉、孤独和无奈之情。同时,词人回忆起与陈子龙的相识和相恋,表达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和悲伤。整首词以寒柳为主题,通过描写寒柳的形象,抒发了词人的情感和心境。
《金明池·咏寒柳》赏析详情»
柳如是(1618年~1664年)是明末清初的女诗人,本名杨爱,字如是,又称河东君。她因读宋朝辛弃疾的《贺新郎》中的诗句:“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自号如是。她出生于浙江嘉兴。
柳如是是明清易代之际的著名歌妓才女。她从小聪慧好学,但由于家贫,被掠卖到吴江做婢女。在妙龄时,她坠入章台,改名为柳隐。在乱世风尘中,她往来于江浙和金陵之间。
柳如是留下的作品主要有《湖上草》、《戊寅草》和《尺牍》。这些作品展现了她对自然景色的感悟和对人生的思考。她的诗歌充满了情感和哲理,表达了她对命运的矛盾和对生活的热爱。
柳如是的生平中并没有明确的出生和死亡日期记录,只知道她活动在17世纪的明末清初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