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陆鸿渐不遇》原文赏析

  • xún
    hóng
    鸿
    jiàn
  • [
    táng
    dài
    ]
    jiǎo
    rán
  • jiā
    suī
    dài
    guō
    jìng
    sāng
  • jìn
    zhòng
    biān
    qiū
    lái
    weì
    zhù
    huā
  • kòu
    mén
    quǎn
    feì
    wèn
    西
    jiā
  • bào
    dào
    shān
    zhōng
    guī
    shí
    meǐ
    xié

原文: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时每日斜。


相关标签:唐诗三百首访友隐居生活田园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他把家迁徙到了城郭一带,乡间小路通向桑麻的地方。
近处篱笆边都种上了菊花,但是到了秋天也没有开花。
敲门后未曾听到一声犬吠,要去向西家邻居打听情况。
邻人回答他是到山里去了,归来时怕是要黄昏时分了。

注释:
陆鸿渐:名羽,终生不仕,隐居在苕溪(今浙江湖州境内),以擅长品茶著名,著有《茶经》一书,被后人奉为“茶圣”、“茶神”。
虽:一作“唯”。带:近。郭:外城,泛指城墙。
篱边菊:语出陶渊明《饮酒》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著花:开花。
扣门:敲门。
西家:西邻。
报道:回答道,报,回报,回答。去:一作“出”。
归时每日斜:一作“归来日每斜”。日斜:日将落山,暮时也。 《寻陆鸿渐不遇》译文及注释详情»

赏析

过的时候都是傍晚。这句话揭示了陆羽的生活习惯,他喜欢在山中度过时间,每天傍晚才回家。这种生活方式展现了他超脱尘世的态度和对自然的热爱。

整首诗以描写陆羽的生活为主线,通过描绘他的居所、菊花、邻居等细节,展现了他清静闲适的生活态度。诗人以朴实自然的语言,流畅潇洒的笔触,将陆羽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诗中没有过多的修饰和华丽的辞藻,却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巧妙的转折,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宁静而美好的世界。

整首诗以隐士的生活为主题,通过描写细节展现了隐士的超脱和追求。诗人通过描写陆羽的居所、菊花、邻居等细节,展现了他远离尘嚣的生活态度和对自然的热爱。诗中的转折和承接,表达了诗人对陆羽的思念和对他高尚品格的赞美。整首诗以简洁明了的语言,流畅自然的句式,展现了诗人对隐士生活的向往和赞美。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写隐士陆羽的生活细节,展现了他超脱尘世的态度和对自然的热爱。诗人以朴实自然的语言,流畅潇洒的笔触,将陆羽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整首诗以简洁明了的语言,流畅自然的句式,展现了诗人对隐士生活的向往和赞美。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巧妙的转折,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宁静而美好的世界,让人感受到了隐士生活的魅力。 《寻陆鸿渐不遇》赏析详情»

唐代诗人皎然的照片
皎然

僧皎然(730-799),俗姓谢,字清昼,湖州(浙江吴兴)人,是中国山水诗创始人谢灵运的十世孙。他是唐代著名诗人、茶僧,吴兴杼山妙喜寺的主持。他在文学、佛学、茶学等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

皎然与颜真卿、灵澈、陆羽等人合作创作了许多诗歌作品,目前还保存有他的470首诗。这些诗歌大多是送别和酬答之作,情调闲适,语言简淡,给人以宁静和舒适的感觉。

除了诗歌创作,皎然还著有一部诗歌理论著作《诗式》。这本著作对诗歌的形式和风格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关于皎然的出生和死亡的具体时间和细节,目前的资料并不详细。但可以确定的是,他生于730年,逝世于799年。

猜您喜欢

观村童戏溪上

宋代 陆游

雨余溪水掠堤平,闲看村童谢晚晴。
竹马踉蹡冲淖去,纸鸢跋扈挟风鸣。
三冬暂就儒生学,千耦还从父老耕。
识字粗堪供赋役,不须辛苦慕公卿。

渭川田家

唐代 王维

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斜阳 一作:斜光)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夜到渔家

唐代 张籍

渔家在江口,潮水入柴扉。
行客欲投宿,主人犹未归。
竹深村路远,月出钓船稀。
遥见寻沙岸,春风动草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