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居示灵澈上人》原文赏析

  • shān
    shì
    líng
    chè
    shàng
    rén
  • [
    táng
    dài
    ]
    jiǎo
    rán
  • qíng
    míng
    chū
    shān
    chū
    nuǎn
    xíng
    chūn
    kàn
    míng
    guī
  • zhà
    xuē
    liǔ
    zhī
    liáo
    dài
    zhá
    shí
    kuī
    yún
    yǐng
    xué
    cái
  • shēn
    xián
    shǐ
    jiào
    huī
    míng
    shì
    xīn
    liǎo
    fāng
    zhī
    xíng
    feī
  • wài
    zhōng
    shuí
    sōng
    shēng
    cǎo
    gòng

原文: 晴明路出山初暖,行踏春芜看茗归。
乍削柳枝聊代札,时窥云影学裁衣。
身闲始觉隳名是,心了方知苦行非。
外物寂中谁似我,松声草色共无机。


相关标签:春天写景感悟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在春天的山间暖和的山路上,晴朗明亮,新茶发芽,革新长出,人们踏青归来。
无意中削下柳枝,代替纸笺,偶然间看到云影照在上面,就用它来裁衣。
在闲暇之时才感觉到离去的名利是虚幻的,心灵觉悟后才明白苦行是无益的。
在禅寂中,外物的纷扰对我来说都不再困扰,松树的声音和春草的颜色都没有任何心机。

注释:
芜:丛生的野草。
茗:茶芽。
乍:偶然,忽然。
札:古时写字用的小木片,引申为书信。
隳:毁坏、除去。
苦行:指头陀行。
机:此词多义。此处含机巧、机心、机兆、机要等意。 《山居示灵澈上人》译文及注释详情»

鉴赏

这篇鉴赏文章描述了一首诗歌,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感悟和对禅的追求。诗人通过观察春柳、白云、松声和草色,感受到了禅的闲适与自在,从而突破了拘束,达到了适意自由的境界。

诗人在诗中感叹,他能够达到这样的境界,正是因为他毁弃了误人的虚名。作为谢灵运的十世孙,他本可以享有家族的光耀门楣,但他选择了出家修行,这需要勇气和精进。他修行大乘禅,追求心智的开悟,而不是拘于诵经持戒。最终,他达到了禅悟的境界,随处自在。

这首诗歌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禅的追求和对自由境界的向往。诗人通过观察自然,感受到了禅的闲适与自在,从而超越了世俗的束缚。诗中的禅悟境界,展示了诗人的勇气和精进,以及他对自由和心智开悟的追求。

整体而言,这首诗歌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禅的追求和对自由境界的向往。诗人通过观察自然,感受到了禅的闲适与自在,从而超越了世俗的束缚。这首诗歌展示了诗人的勇气和精进,以及他对自由和心智开悟的追求。 《山居示灵澈上人》鉴赏详情»

唐代诗人皎然的照片
皎然

僧皎然(730-799),俗姓谢,字清昼,湖州(浙江吴兴)人,是中国山水诗创始人谢灵运的十世孙。他是唐代著名诗人、茶僧,吴兴杼山妙喜寺的主持。他在文学、佛学、茶学等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

皎然与颜真卿、灵澈、陆羽等人合作创作了许多诗歌作品,目前还保存有他的470首诗。这些诗歌大多是送别和酬答之作,情调闲适,语言简淡,给人以宁静和舒适的感觉。

除了诗歌创作,皎然还著有一部诗歌理论著作《诗式》。这本著作对诗歌的形式和风格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关于皎然的出生和死亡的具体时间和细节,目前的资料并不详细。但可以确定的是,他生于730年,逝世于799年。

猜您喜欢

送灵澈

唐代 皎然

我欲长生梦,无心解伤别。
千里万里心,只似眼前月。

山雨

唐代 皎然

一片雨,山半晴。长风吹落西山上,满树萧萧心耳清。
云鹤惊乱下,水香凝不然。风回雨定芭蕉湿,
一滴时时入昼禅。

戏题松树

唐代 皎然

为爱松声听不足,每逢松树遂忘还。
翛然此外更何事,笑向闲云似我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