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贫穷困顿。
破舍:破旧的房屋。
悔恨:后悔。
怎么来得及:表示来不及了。
《诫子书》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篇创作背景发生在公元234年,也就是蜀汉建兴十二年。主人公是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诸葛亮,他是蜀汉国的重要人物,一生都为国家的事业奋斗不息。然而,由于他忙于国家大事,无法亲自教育他的儿子诸葛瞻,于是他决定写一封家书给他的儿子,以告诫他。
诸葛亮是一个非常聪明和有远见的人,他深知教育的重要性,尤其是对于一个年幼的孩子来说。他希望通过这封信,能够传达给儿子一些重要的价值观和人生哲学,以帮助他成长为一个有担当、有责任感的人。
在这封信中,诸葛亮可能会提到他自己的经历和为国家付出的努力,以激励儿子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也能够努力奋斗。他可能会强调家族的荣誉和责任,告诉儿子作为诸葛家族的一员,他有着特殊的使命和责任。
此外,诸葛亮还可能会教导儿子一些重要的道德准则,如诚实、正直、勤奋和谦虚等。他可能会告诉儿子要尊重他人,关心社会,以及如何处理人际关系。他可能会鼓励儿子追求知识和智慧,培养自己的才能,并且要有一颗善良的心。
总之,这封家书是诸葛亮为了弥补自己无法亲自教育儿子的遗憾,以及传递给他一些重要的价值观和人生哲学而写的。通过这封信,诸葛亮希望能够对儿子的成长产生积极的影响,使他成为一个有担当、有责任感的人,并为家族和国家的荣誉而努力奋斗。
《诫子书》创作背景详情»
这篇《诫子书》以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表达了诸葛亮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全文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诸葛亮教育儿子要“澹泊”自守,“宁静”自处,鼓励儿子勤学励志,从澹泊和宁静的自身修养上狠下功夫。他强调学习需要静心,才能广博才干,志向决定学业成就。他还教育儿子切忌心浮气躁,举止荒唐。在文章的后半部分,他以慈父的口吻谆谆教导儿子: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篇《诫子书》不仅在大的原则方面对其子严格要求,还体现出对子女的细微关怀。通过智慧的言辞和深刻的教诲,诸葛亮的《诫子书》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诫子书》赏析详情»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他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同时也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和书法家。
诸葛亮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为忠武侯。东晋政权特追封他为武兴王。他为匡扶蜀汉政权,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牺牲。他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亮的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他还发明了许多重要的工具和武器,如木牛流马、孔明灯和诸葛连弩。诸葛连弩是他改造的连弩,可以一次发射十支箭矢。
234年,诸葛亮在五丈原(今宝鸡岐山境内)逝世。他的智慧和贡献使他在后世受到极大的尊崇,成为忠臣楷模和智慧化身。成都、宝鸡、汉中、南阳等地都有为他建立的武侯祠。著名的唐代诗人杜甫也写了《蜀相》来赞美诸葛亮。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
”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
”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