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峤(qiáo)犹存拜汉台,东南半壁望中开。
【注】粤峤:峤,尖而高的山。粤峤,同“穗”岭,即广州的山,指越秀山。拜汉台:指越王台。因赵佗终于归顺汉朝,故说拜汉。
命归亭长占王业,人起炎方见霸(bà)才。
【注】“命归”句:命,命运;亭长,指刘邦,因刘邦参加农民起义前曾任泗水亭长。人:指赵佗;炎方,南方。
日月行空从地转,蛟(jiāo)龙入海卷潮回。
【注】日月:暗合“明”字。隐括含意是:抗清斗争还在继续,复明仍有希望。
山川自古雄图在,槛(jiàn)外时闻绕电雷!
【注】“山川”句:山川,此代指中国。槛:栏杆。
《粤王台怀古》译文及注释详情»
粤王台:即越王台,赵佗所建。秦亡,赵伦自立为南越武王。汉高祖刘邦统一天下,封赵佗为南越王。吕后时,赵佗又自立为南越武帝。汉文帝时,赵佗接受汉使陆贾的劝告,上书称臣。
(注:粤王台是赵佗所建的台,他在秦朝灭亡后自立为南越武王。后来,汉高祖刘邦统一天下后,封赵佗为南越王。然而,在吕后时期,赵佗又自称南越武帝。直到汉文帝时,赵佗接受了汉使陆贾的劝告,上书称臣。)
粤峤:峤(qiáo),尖而高的山。粤峤,同“穗”岭,即广州的山,指越秀山。
(注:粤峤是指越秀山,它是广州的一座尖而高的山。)
拜汉台:指越王台。因赵佗终于归顺汉朝,故说拜汉。
(注:拜汉台指的是越王台,因为赵佗最终归顺了汉朝,所以说他拜汉。)
东南半壁,即东南的半壁山河,此指岭南。这句说,(登台远望)东南半壁山河全部展现在眼前。
(注:东南半壁指的是东南地区的山河,特指岭南地区。这句话说的是,从越王台上远望,可以看到整个岭南地区的山河景色。)
命,命运;亭长,指刘邦,因刘邦参加农民起义前曾任泗水亭长。这句说,命远注定要归刘邦得占王业,统一天下。
(注:命指的是命运;亭长指的是刘邦,因为刘邦在参加农民起义之前曾担任泗水亭长。这句话说的是,赵佗的命运注定要归于刘邦,他将成为刘邦统一天下的一部分。)
人:指赵佗;炎方,南方。这句说,赵佗崛起于南方,也显示出有称霸一方的才能。
(注:人指的是赵佗;炎方指的是南方。这句话说的是,赵佗在南方崛起,展现出了称霸一方的才能。)
“日月”句:这句说,日月在天空运行,是从地下转过来的。日月,暗合“明”字。隐括含意是:抗清斗争还在继续,复明仍有希望。
(注:“日月”句指的是日月在天空运行,从地下转过来。日月这里暗合了“明”字,含义是指抗清斗争仍在继续,复明仍有希望。)
山川,此代指中国。这句说,中国有雄图大志的人,自古至今,相传不绝。
(注:山川这里代指中国。这句话说的是,中国自古以来就有雄图大志的人,他们的传统一直延续至今。)
槛:栏杆。
(注:槛指的是栏杆。)
《粤王台怀古》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廖燕在1647年初来到广州,逗留了一年的时间。在这一年的十二月,吴三桂与耿精忠、尚之信联合起义,引发了三藩之乱。起义迅速蔓延,几个月内占领了辰州、沅州等地,并控制了岭南六省。此时,起义的性质还不明确,廖燕对复明朝的前景寄予了厚望。因此,他在广州写下了这首诗,创作时间可能是在1647年末或1648年春季。
《粤王台怀古》创作背景详情»
廖燕(公元1644-1705年),初名燕生,字柴舟,曲江人。他是清初具有异端色彩的思想家、文学家。由于他是一介布衣,既没有显赫的身世,又缺乏贤达的支持,所以在他生前和死后,很少有人知道他的存在。直到道光年间,阮元主修《广东通志》,他的作品才被重新发现。廖燕一生都过着贫困的生活,但在文学方面却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廖燕的出生年份是公元1644年,他出生在曲江。他的初名是燕生,字是柴舟。他在清初时期就展现出了与众不同的思想和文学才华。然而,由于他的社会地位低微,没有得到贵族或知识分子的支持和赞赏,因此他的名声一直不显著。
廖燕的一生都过着贫困的生活,但他在文学上却有一定的成就。他的作品在当时并不为人所知,直到道光年间,阮元主修《广东通志》时,才重新发现了他的作品。然而,即使在重新发现后,他的作品仍然很难找到。
尽管廖燕的生平和作品鲜为人知,但他的文学才华却不容忽视。他的作品可能包括诗歌、散文和其他文学形式,但具体的作品内容和风格目前还不清楚。
廖燕的死亡年份是公元1705年。他在生前和死后都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和赞赏,直到后来才被重新发现。尽管他的生平和作品在当时并不为人所知,但他的文学成就仍然值得我们关注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