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柔润如同白玉的肌肤,罩着菲薄透明的纱衣。用罗绢团扇轻轻遮蔽着浅红的樱桃小口。脖颈上围着绣花圈饰,还散发着淡淡的脂粉香气。大红的舞裙上,石榴花的花纹重重叠起,艾草枝儿斜插着舞乱的发髻。
午梦迷离。梦中历尽千山万水,其实看窗前的月影,只是片刻转移。手腕上红丝线勒出的印痕刚刚褪去。江面上的雨声淅淅沥沥,却无法望到思念中的你。只有萧萧的晚风吹着菰叶,那境味简直就像已经到了秋季。
注释:
踏莎(suō)行:调名从唐韩翃诗句“踏莎行草过春溪”而来。双调,五十八字,十句,上下片各五句三仄韵。起首四个四言句,前人多用对偶。
润玉:指肌肤。
笼绡:簿纱衣服。
檀樱:浅红色的樱桃小口。檀,浅红色,唐罗隐《牡丹》诗:“艳多烟重欲开难,红蕊当心一抹檀。”
绣圈:绣花圈饰。
榴心:形容歌女红色舞裙上印着重叠的石榴子花纹。
艾枝:端午节用艾叶做成虎形,或剪彩为小虎,粘艾叶以戴。见《荆札岁时记》。
一箭:指刻漏。古代计时工具。
香瘢(bān):指手腕斑痕。
红丝腕:民俗端午节以五色丝系在腕了以驱鬼祛邪。一名长命缕,一名续命缕,一名辟兵缕。见《风俗通》。
菰(gū):水生植物,也称茭白,可作菜,子实可食。
《踏莎行·润玉笼绡》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篇创作背景描述了这首词的主题和灵感来源。据杨铁夫的《吴梦窗事迹考》所述,这首《踏莎行》是作者在端午节这一天怀念他的苏州姬妾而创作的。在词人的词集中,有许多作品都以怀念他已经离去或已经去世的苏州和杭州两位妾室为主题。因此,这首词可以被视为作者对苏州姬妾的感梦之作。 《踏莎行·润玉笼绡》创作背景详情»
的梦中也能如此细致地描写出伊人的手腕。这种细腻入微的描写,不仅展示了词人对伊人的深情,也表达了他对梦境的真实感受。
整首词以梦为主题,通过描写梦中所见之人的容貌、服饰和情感状态,展示了词人对梦境的真实感受。词人巧妙地运用色彩、香气、形态、衣裳等元素,将梦中人物描绘得栩栩如生,使读者很难分辨出这是在写梦。词人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将读者带入了他的梦境之中,让读者能够感受到他的情感和思绪。
词的上片五句写梦,却没有点破是说梦,直到下片换头才以“午梦千山”一句点出这只是南柯的午梦。这种点破的方式,使整首词更具有戏剧性和意境感。词人通过描写梦境中的山水和时间的流逝,表达了对空间和时间的迷惘之感。这种迷惘和无奈的情绪,与梦境的虚幻和不确定性相呼应,给人一种深深的思考和感慨。
整首词的结构紧凑,情感细腻,通过对梦境的描写和点破,展示了词人对梦境的真实感受和对伊人的深情。词人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将读者带入了他的梦境之中,让读者能够感受到他的情感和思绪。整首词充满了戏剧性和意境感,给人一种深深的思考和感慨。
《踏莎行·润玉笼绡》赏析详情»
吴文英(约1200~1260),字君特,号梦窗,晚年又号觉翁,四明(今浙江宁波)人。原出翁姓,后出嗣吴氏。与贾似道友善。
吴文英是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词人,他的词作数量丰富,风格雅致。他的词集《梦窗词集》存有三百四十余首词,分为四卷本和一卷本。
吴文英的词作以酬答、伤时与忆悼之作为主要题材,他的词作被称为“词中李商隐”,显示出他对李商隐的倾慕和受影响。然而,对于吴文英的词作,后世的品评却存在争论。
除了他的词作,关于吴文英的生平和死亡的具体细节目前尚不清楚。
八千年里春秋,千年一度蟠桃候。
老彭八百,算来才到,半开红昼。
八十平头,只当清晓,饭胡麻后。
渐天鸡碧树,扶桑红日,移光照,南山秀。
笑举百壶清酒。
有嘉宾、瑟琴齐奏。
儿周花甲,孙期鼎甲,彩衣回袖。
舞影翩然,和而降者,瑶池阿母。
料天边罕见,故来欢聚,作人间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