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子方教育子击》原文赏析

  • tián
    fāng
    jiào
  • [
    sòng
    dài
    ]
    guāng
  • chū
    zāo
    tián
    fāng
    dào
    xià
    chē
  • fāng
    weí
  • weì
    fāng
    yuē
    guì
    zhě
    jiāo
    rén
    pín
    jiàn
    zhě
    jiāo
    rén
    fāng
    yuē
    pín
    jiàn
    zhě
    jiāo
    rén
    ěr
    guì
    zhě
    ān
    gǎn
    jiāo
    rén
    guó
    jūn
    ér
    jiāo
    rén
    shī
    guó
    ér
    jiāo
    rén
    shī
    jiā
  • shī
    guó
    zhě
    weì
    wén
    yǒu
    guó
    dài
    zhī
    zhě
    shī
    jiā
    zhě
    weì
    wén
    yǒu
    jiā
    dài
    zhī
    zhě
  • shì
    pín
    jiàn
    yán
    yòng
    xíng
    ér
    ěr
    ān
    wǎng
    ér
    pín
    jiàn
    zaī
    nǎi
    xiè
    zhī

原文: 子击出,遭田子方于道,下车伏谒。
子方不为礼。
子击怒,谓子方曰:“富贵者骄人乎?贫贱者骄人乎?”子方曰:“亦贫贱者骄人耳!富贵者安敢骄人!国君而骄人,则失去国;大夫而骄人则失去家。
失其国者未闻有以国待之者也,失其家者未闻有以家待之者也。
夫士贫贱,言不用,行不合,则纳履而去耳,安往而不得贫贱哉!”子击乃谢之。


相关标签:初中文言文寓理教育故事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魏国太子子击出行,在路上遇见老师田子方,下车行礼拜见。田子方却不还礼。子击很生气,对田子方说:“是富贵的人能对人自高自大呢,还是贫贱的人能对人自高自大呢?”田子方说:“只能是贫贱的人能对人自高自大,富贵的人怎么敢对人自高自大呢!国君如果对人自高自大,那么就要失去国家,大夫如果对人自高自大就将失去封地。失去他的国家的人,没有听说有人用国君的规格对待他的;失去他的封地的人,也没有听说有人用大夫的规格对待他的。贫贱的游士,言语不中听,行为不融洽,就穿上鞋子离去罢了,到哪里去不能成为贫贱的人呢!”子击于是向田子方道歉。

注释:
1. 子击:魏文侯的长子,国君的继承人。
2. 遭:遭遇,遇到。
3. 田子方:子击的老师。【详细见下(扩展阅读)】
4. 伏谒(yè):行礼拜见。谒:拜见,请求。
5. 不为礼:不还礼。
6. 亦:副词,只是,不过。
7. 而:通“如”,如果。
8. 国:国家。
9. 闻:听说。
10. 国:国君,国王。
11. 待:待遇,对待。
12. 用:需要。
13. 合:投契,融洽。
14. 履(lǚ):鞋子。
15. 去:离开。
16. 家:大夫的封地称“家”。
17. 谢:道歉。 《田子方教育子击》译文及注释详情»

宋代诗人司马光的照片
司马光

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是北宋时期的史学家和文学家。他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他出生于河南省信阳市光山县。

司马光历经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担任过多个重要职位。他的贡献之一是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这部巨著涵盖了从周朝到五代十国的历史,被誉为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史书之一。

司马光的人格特点是温良谦恭、刚正不阿,他的为人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一直受到人们的景仰。他的著作非常丰富,除了《资治通鉴》之外,还有《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潜虚》等。

1086年,司马光逝世,被追赠太师、温国公,并谥号为文正。他的贡献和影响在历史上得到了广泛的认可,至今仍然被人们所敬仰。

猜您喜欢

崔篆平反

未知 佚名

崔篆,汉人也,为郡守,时王莽改制,爪牙遍及各地,严刑峻法,杀戮无辜。
篆所至之囚系满狱。
篆垂涕曰:“嗟乎,刑法酷烈,乃至于斯!此皆何罪!”遂为之平反,所出二千余人。
吏叩头谏曰:“君诚仁者,然今独君为君子,将有悔乎?”篆曰:“吾无悔,纵杀吾而赎二千人,何悔之有?”吏默然无以应。

一箧磨穴砚

未知 佚名

古人有学书于人者,自以为艺成,辞而去。
师曰:“吾有一箧物,不欲付他人,愿托置于某山下。
”其人受之,因其封题不甚密,乃启而视之,皆磨穴之砚也,数十枚,方知师夙用者。
顿觉羞愧,及反而学,至精其艺。

县令挽纤

唐代 孙樵

何易于,不详何所人及何所以进。
为益昌令。
县距州四十里,剌史崔朴常乘春与宾属泛舟出益昌旁,索民挽纤,易于身引舟。
朴惊问状,易于曰:“方春,百姓耕且蚕,惟令不事,可任其劳。
”朴愧,与宾客疾驱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