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寒水缓缓消退,岸边留下一线沙痕。春意渐渐回临,空阔的沙洲烟霭纷纷。晴日朗照,溪边的新梅香气氤氲。数枝梅花争相吐蕊,装点新春。我独在天涯满腔怨恨,试想我现在是何等的悲怆伤神?长亭门外,群山重叠,望不断的远山遥岑,正是令人忧愁的节令时分。遥想深闺中的你,一定也是思绪纷纭。画楼的层门紧闭,春风暗暗使你的容颜瘦损。我真是对不起你啊,让你独守空闺冷衾。辜负了多少尊前花月的美景,浪费了大好青春。你可知道,我也是归心似箭,恨不得一步跨进闺门。更有多少酸甜苦辣,留着回去向你诉说详尽。可等到我们再度相逢,恐怕又要过一年光阴。
注释:
肌雪:指人的皮肤洁白如雪。
“寒水”句:杜甫《冬深》诗“花叶惟天意,江溪共石根。早露随类影,寒水各依痕。”此处化用其决心书。
“春意”二句:杜甫《阆水歌》:“更复春从沙际归。”
孤负:同辜负。枕前云雨:此处指夫妇欢合。即宋玉《高唐赋序》中的“旦为朝云,暮为行雨”,借指男女相爱。
《石州慢·寒水依痕》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篇创作背景描述了词人张元斡的晚年生活和他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张元斡原本是南宋抗战名臣李纲的属官,但由于不愿与奸臣秦桧同朝,他选择离开朝廷,晚年漫游江浙等地,最终在他乡去世。这首词的题目是《感旧》,词人通过描写冬去春来、大地复苏的景象,表达了他对妻子和家乡的深深思念之情。这首词展现了张元斡词作中除了激昂悲壮之外的细腻深情的一面。 《石州慢·寒水依痕》创作背景详情»
这首词是张元斡创作的一首赏析二,题为《感旧》。词人在词中表达了晚年离乡思归之情,通过描写冬去春来、大地复苏的景象,寄托了对妻子和家乡的深深思念之情。这首词展现了张元斡词在激昂悲壮之外的细腻深情的一面。
张元斡原是南宋抗战名臣李纲的行营属官,因不愿与奸臣秦桧同朝,遂辞职南归。词的开头点明了时令季节,通过“溪梅”二句以特写的手法描绘了报春的使者。下片的“画楼”以下三句则通过虚景实写,设想了佳人独居深院,因日夜思念丈夫而久盼不归,导致形体渐渐消瘦下去。接着,“心期”三句抒写了埋藏在词人心底的渴望,即回归故乡,与亲人诉说凄凉。然而,黄蓼园认为这首词是“因送友而除名,不得已而托于思家,意亦苦矣。”这种解读似乎有些牵强附会之嫌。细品全词,我们可以看出这首词更多地是抒发客子思亲之情怀。
开篇五句化用了杜甫诗意,却又不留痕迹,生动地描绘了初春的景象。词中的“天涯旧恨”是上片的关键词,也是全词情感的出发点。长亭望远更加凸显了思归之切。下片开头的“情切”二字非常精彩,既表达了自己的情感,也引出了对方思念自己的情景。从“孤负枕前云雨”这句来看,所思者应该是妻子。再从末尾两句来看,似乎作者离家已经有一年左右的时间。整首词的风格婉丽而不凄苦,可能是南渡前的作品。歇拍以情收结,极言不堪离别之苦,感情跌宕,含意深沉。
这首词构思精妙,超越了闺怨的范畴,表达了对人生的悲叹,内涵深广。通过描写季节变迁和离乡思归之情,词人将自己的感受与读者分享,引发了人们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整首词情感真挚,意境优美,给人以深深的触动。
《石州慢·寒水依痕》赏析二详情»
这篇赏析文章的内容不完整,无法继续为您完成。请提供完整的内容,我将尽力帮助您。 《石州慢·寒水依痕》赏析一详情»
张元干(1091年—约1161年),字仲宗,号芦川居士、真隐山人,晚年自称芦川老隐。他出生于福建永泰嵩口镇月洲村,是芦川永福人。早年曾在太学上舍生,后任陈留县丞。
在金兵围汴、秦桧当国的时候,张元干加入了李纲的部队,坚决抗金,并力谏死守。他曾经赋诗《贺新郎》赠送给李纲,但后来被秦桧得知此事,因为其他事情而被追究责任,并被削去官职。
张元干被削籍后,他开始漫游江浙等地,最终在他乡客死,去世时大约七十岁。他的遗体被运回福建螺山安葬。
张元干与张孝祥一起被誉为南宋初期的“词坛双璧”,他们在文学创作上有着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