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暮春时的茂盛芳草总是让人想起久去不归的游子。杨柳树外楼阁高耸,她终日徒劳地站在那里伤神地望着远方。杜鹃的悲凄声音,令人不忍听闻。眼看又即将到黄昏,暮雨打得梨花凌乱飘落,她深深地关上了闺门。
注释:
萋萋:形容春草茂盛的样子。
王孙:这里指游子,行人。
杜宇:即杜鹃鸟,鸣声凄厉,好像在劝说行人“不如归去”。
《忆王孙·春词》译文及注释详情»
的“柳外高楼,又见梨花带雨”,柳的形象在诗词中一直扮演着表达思念、伤感的角色。这些意象的运用,使词作具有了浓郁的文化底蕴和情感共鸣。
此外,词作还通过意象的组合和对比,展现出了丰富的情感变化。比如,词中将芳草与萋萋相对应,表达了对远方的思念之情;将杨柳与高楼相对应,表达了对离别的痛苦之感;将黄昏与梨花相对应,表达了对时光流转的感慨之情。这些对比的运用,使词作更加生动有趣,增加了情感的层次和深度。
总的来说,这首词以其富有感染力的意象组合和精巧的结构,成功地表达了伤春怀人的情感。通过对景色的描绘和情感的抒发,词作展现了一种内向型的心态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同时,词作中运用的常见意象和对比手法,使作品更具文化底蕴和情感共鸣。这首词不仅展示了宋词的艺术魅力,也给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和思考的启示。
《忆王孙·春词》鉴赏详情»
李重元的《忆王孙》是一首小令,共有四首,分别以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为题材。本文是第一首《春词》的赏析。
这首词主要通过描写景物来表达作者对春天的思念和对亲人的思念之情。情感逐渐加深,通过景色的转换来展示出来。在场景的转换上,词作呈现出由大到小,逐步收敛的特点。整首词通过一系列带有伤感的暮春景物来衬托相思的伤感,深切动人。
首句“萋萋芳草忆王孙”是引用了刘安《招隐士》赋中的“王孙游兮不归,芳草生兮萋萋”之句,表达了在芳草萋萋的暮春时节,作者怀念亲人的心情,并点明了时间和季节。
“柳外楼高空断魂”描述了登上高楼,凭窗远眺,期待日夜思念的丈夫能够出现在眼前,但仍然没有看到丈夫的身影,不禁感到悲伤。而“杜宇声声不忍闻”则表达了杜鹃鸟的凄厉鸣叫,更加引起了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这句词描述了黄昏将至,天空又下起了雨,雨水打击着梨花,使得离别的伤感更加深入。少妇思念丈夫的孤寂心情,伴随着凄风和猛雨,更加令人心碎。她无法再忍受看到梨花落地的情景,于是关上门户,不再见人。这给人以无尽的思念和悲苦之感。整首词通过一层一层的渲染,直至最后的“深闭门”,给人一种无声胜有声的感觉。读来令人心痛。
这首词采用了绝句的形式,虽然形式简单,但却难以写好,最重要的是要表达出诗歌的神韵。《忆王孙》利用传统的意象,将芳草、烟柳、杜鹃、春雨、梨花等物与离别的情绪结合在一起,使得情景与情感相互交融,因此意境深远而韵味悠长。
《忆王孙·春词》赏析详情»
根据提供的内容,可以整理和补充如下:
李重元远约1122年(宋徽宗宣和)前后在世,生平不详,是一位以工词而闻名的词人。他的词作被收录在《全宋词》中,其中最著名的作品是《忆王孙》词四首。这四首词都展现了李重元独特的意境和才华。
其中,第一首《忆王孙》词写了闺阁中的愁思。词中描绘了佳人高楼远望,只能看到连绵的芳草,而所思之人却在天涯芳草之外。词中还描写了杜宇的悲鸣声,以及暮色渐入庭院的情景。主人公在雨打梨花的声音中步归绣阁,但心中的愁思却更加沉重,整首词充满了愁绪和忧伤的氛围。
李重元的词作以其独特的意境和才华而闻名,他的《忆王孙》词四首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这些词作展现了他对爱情和离别的深刻思考和感悟,同时也展示了他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和情感表达的能力。通过这些词作,我们可以感受到李重元内心深处的愁思和忧伤,以及他对生命和人情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