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落花如烟似梦,凄婉迷茫;红日坠向小楼之西,室中麝兰飘香。无限忧愁使闺中人容颜消瘦,可没人知道她的忧伤。闲来无事调弄鹦鹉,教它诵念情郎赠我的诗章。
注释:凄迷:形容落花凋谢零落的样子。
麝(shè)烟:焚烧麝香所散发的香烟。麝烟即点燃麝香所散发的烟。麝香是一种高级香料,室内放一丁点儿,便会满屋清香,气味迥异。
潜下小楼:指太阳已经落到小楼偏西的地方。
闲教鹦鹉:此句化用前人意象。柳永《甘草子》:“却傍金笼教鹦鹉,念粉郎言语。”
《相见欢·落花如梦凄迷》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篇创作背景描述了康熙十三年(1674年)时,纳兰与两广总督卢兴祖之女卢氏结婚,纳兰时年20岁。婚后,他们夫妻俩的感情深厚,相互之间琴瑟和鸣,充满了无限的恩爱。他们的婚姻生活非常美好。这首词正是在这个阶段创作的,它展现了他们的情感历程,也是他们热恋时期所写的。 《相见欢·落花如梦凄迷》创作背景详情»
《相见欢·落花如梦凄迷》是一首“闺怨词”,通过描写一个女子在闺阁中怀春思人的情景,展现了她内心的愁苦和无奈。
词的上阕描写了春天即将过去,花朵凋零的景象。少女看着枝头上的残花,在风中翩翩飞舞,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梦中,但这场梦却带着淡淡的凄清迷惘。纳兰通过写麝香燃尽来隐喻时间的推移,再结合“又是夕阳潜下小楼西”的描述,可以知道这位闺中女子一直凝望着园内纷飞的落红,直到傍晚时分。夕阳西下和韶华逝去本就没有积极向上的气象,加上少女心中思念无限,愁绪更加强烈。从“又是夕阳潜下小楼西”的“又”字可以推断,少女已经不止一次在夕阳西下中凝望落花飘零,也说明她心中的愁思已经积累得越来越深,越来越长久。
下阕的第一句,纳兰直接抒发了这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愁绪,展现了一个愁容满面、倦于打扮、消瘦憔悴的女子形象。为了排遣心中的忧愁,少女教自己的鹦鹉在闲暇时刻吟诵情郎为她写的情诗。虽然这样做可以暂时化解女子的愁苦,但教完鹦鹉念诗后,留下的却是更多的空虚和无奈。曾经那些情诗是情郎亲口念给她听的,而如今,念诗的有情人却变成了一只不解风情的鹦鹉,让人感叹心酸。
整首词写得非常含蓄,甚至纳兰没有直接告诉读者词中的主人公是谁。词仿佛是许多破碎的画面,需要读者在心中重新组合,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细细品读,可以发现纳兰在作词时非常用心,他运用了环境描写、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每一笔都细腻生动,形象传神。
这首词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含蓄的表达,展现了女子内心的愁苦和无奈。读者在阅读中可以感受到她对逝去春光和失去爱人的思念之情,以及她在闺阁中的孤独和无助。整首词给人一种凄美的感觉,让人不禁为女子的遭遇而感到心酸。
《相见欢·落花如梦凄迷》赏析详情»
纳兰性德(1655-1685)是清代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是清代最著名的词人之一。他的词作“纳兰词”在清代乃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光彩夺目的一席。他生活在满汉融合时期,他所属的贵族家庭的兴衰与王朝国事有着密切的关联。尽管他曾侍从帝王,但他向往平淡的生活经历。他特殊的生活环境背景,加上他个人的超逸才华,使他的诗词创作呈现出独特的个性和鲜明的艺术风格。
纳兰性德的词作《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流传至今,其中的“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富有意境,是他众多代表作之一。这首词表达了人生如初见般美好,为何秋风会悲伤画扇?人心本应不变,却常常易变。这些词句充满了深意,展现了纳兰性德独特的感慨和思考。
纳兰性德的生平中,他经历了家族的兴盛和衰落,也经历了个人的起伏和变迁。他的词作中常常流露出对人生的思考和对世事的感慨。他的词作不仅表达了个人的情感和心境,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纳兰性德的生命在1685年结束,他的早逝使他的词作更加珍贵。他的词作不仅在当时广为流传,而且至今仍被广泛传诵和赏析。纳兰性德的词作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