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青山渐渐被暮霭笼罩,红日慢慢向西坠落,浩浩长江奔腾不息,汹涌地向东流去。天空中缕缕残霞就像有花纹的罗绮渐渐散开,回首望去浩淼的烟波掩映着漫漫路途。令人忧愁的是离京城越来越远逐渐模糊,愁云惨雾暮霭沉沉中京都究竟藏在何处。几处闪烁不定的微弱的渔火,使人迷离恍惚不知船坞远近。一叶船帆渐渐低垂下来,停泊在前面的江浦。
默默地回想自己的一生,独自悔恨常常为追求功名所误。自己就像阮籍那样已到穷途末路,而归隐田园的情趣却常常受阻。遥望普照千里楚地的皎皎素月,此刻竟是这样令人伤感凄楚。怨恨那如泣如诉的竹枝歌啊,为何声声愁怨为谁痛苦。凄厉的猿啼悲哀的鸟鸣声,仿佛惊动了整个岛屿。昏暗的烛光下久久难以入眠,卧听着津渡边的声声更鼓。
注释:
“黯黯”句:青山渐暗,红日西沉。
余霞散绮:南朝齐·谢眺《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余霞散成绮。” 绮,有花纹的丝织品。
“使人愁”三句: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诗:“长安不见使人愁”。田坞:水边停船的地方。
儒冠误: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纨挎不饿死,儒冠多误身。”富家子弟养尊处优,而一般读书人往往潦倒一生。
阮途穷:晋人阮籍,佯狂不羁,纵酒颓放,常驾车独游,等到路走不通了,便痛苦而返。表现对当时政治的不满。
断魂: 因悲伤而神情恍惚。平楚: 平远的树林。
竹枝歌:《乐府诗集》:“《竹枝》本出于巴渝,唐贞元中,刘禹锡在阮湘,以俚歌鄙陋,乃依骚人《九歌》,作《竹枝》新词九章,教里中儿歌之。”
津鼓: 渡头的更鼓。
《迷神引·贬玉溪对江山作》译文及注释详情»
晁补之是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词人,他在绍圣四年被贬到南方监酒税。这个贬谪使他远离了帝京,身处陌生的环境中。在这种情况下,晁补之的内心充满了对京城的思念和对宫廷生活的向往,这种思念和向往在他的词作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元符二年(1099),晁补之被贬到信州监酒税。在这个时候,他写下了《迷神引·贬玉溪对江山作》这首词。这首词以贬谪之身的晁补之对江山的思念和对宫廷生活的向往为主题,表达了他对京城的眷恋之情。
在词中,晁补之以玉溪为喻,将自己比作一条被贬谪的溪流,流离失所,远离了宫廷的繁华和荣耀。他对江山的描述充满了对宫廷生活的向往和对自己贬谪身份的无奈之情。他用词婉转而含蓄,表达了自己对宫廷的思念和对自己命运的无奈。
这首词展现了晁补之在贬谪生活中的心理状态,他对京城的思念和对宫廷生活的向往在词作中得到了充分的抒发。这首词也反映了晁补之对自己贬谪身份的无奈和对命运的反思。通过这首词,晁补之将自己的心情和情感融入其中,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他内心的痛苦和无奈。
晁补之的《迷神引·贬玉溪对江山作》是他在贬谪生活中的一次创作,它展现了他对京城的思念和对宫廷生活的向往,同时也表达了他对自己贬谪身份的无奈和对命运的反思。这首词以其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和深刻的内涵,成为了晁补之创作生涯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迷神引·贬玉溪对江山作》创作背景详情»
来说,就是“情感深沉,意境高远”。整首词以景物描写为主线,通过描绘壮美景色和凄迷景色的对比,展现了词人内心的悲伤和迷茫。上阕以写景为主,通过描绘青山、红日、大江等景物,展示了作者面对壮美景色时的开阔心胸和壮美情感。然而,随着眼前景色的变化,作者感到愁绪袭上心头,对长安的思念和迷茫之情逐渐浮现。下阕则更加直接地表达了词人的悲伤和苦闷。通过换头的手法,词人借古人名换头的形式,表达了自己对命运的悲愤和自责。词人自怨自艾地悔过自责,表达了对自己过去选择的懊悔和对读书人命运的无奈。同时,词人还以晁补之和阮籍为例,表达了自己对政治不满和对宏图抱负的无奈。整首词通过描绘景物和表达情感,展现了词人面对贬谪的悲伤和迷茫,情感深沉,意境高远。 《迷神引·贬玉溪对江山作》赏析详情»
晁补之(公元1053年—公元1110年),字无咎,号归来子,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他出生于济州巨野(今属山东巨野县),是汉族。晁补之是“苏门四学士”之一,其他三位学士是黄庭坚、秦观和张耒。他曾担任过吏部员外郎和礼部郎中的职务。
晁补之擅长书画,能写诗词,善于作文。他与张耒一起被称为“晁张”。他的散文语言凝练、流畅,风格接近柳宗元。在诗学方面,他受到了陶渊明的影响。他的词作风格豪爽,语言清秀流畅,近似苏轼的风格。然而,他的诗词中流露出浓厚的消极归隐思想。
晁补之著有《鸡肋集》、《晁氏琴趣外篇》等作品。这些作品展示了他在文学创作方面的才华和独特的风格。同时,他的作品也反映了他对于人生和社会的思考和观察。
关于晁补之的生平和作品,以上是一些基本的信息,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