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以北朝时期庾信的身世为背景,描绘了他在异乡的凄凉境遇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诗中通过综合北方特征的景物和几个典故,构建了一个冷落萧索的边塞景象,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凄凉之感。
诗的开头,“萧条亭障远,凄惨风尘多。”展现了诗人面对异域风物时的感叹之情。他原本可以在故乡安乐地度过一生,但却因为种种原因被迫离开家园,漂泊在他乡,屈居敌国。接着,“关门临白狄,城影入黄河。”诗人无法看到故园的青山秀水,只能想象黄河那一边就是故乡的城池。在“秋风别苏武,寒水送荆轲。”这两句中,诗人表达了对于家乡的思念之情。苏武已经不在了,易水依然寒冷,没有人能够理解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壮士一去不复返,诗人也不知道何时才能回到故园。“故园东望路漫漫”,诗人把最美好的岁月留在了异国他乡。“谁言气盖世,晨起帐中歌。”最后通过前面典故的字面意义,与前六句合成一个完整的境界,勾勒出诗人遥望亭障关河,面对秋风寒水,在边塞的帐幕中晨起悲歌的形象。
在格律上,除了第二句为三平调外,其余各句平仄粘对都符合五言律诗的规则,可以视为唐人五律的先声。
这首诗通过描绘边塞景象和运用典故,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和在异乡的凄凉境遇。同时,诗的格律也符合五言律诗的规则,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
《拟咏怀二十七首·其二十六》鉴赏详情»
庾信(513—581),字子山,小字兰成,北周时期人。他出生于南阳新野(今属河南)人。庾信以聪颖的资质,在梁这个南朝文学的全盛时代积累了很高的文学素养。他的文学才华在当时备受赞誉,被誉为“才子佳人”。然而,庾信的一生并不顺遂,他经历了沉痛的生活经历,这些经历丰富了他的创作内容,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的文学风格。
庾信后来来到北方,他在北方接触到了不同于南方的文化氛围,这对他的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他吸收了北方文化的某些因素,融合了南北方的文化特点,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学面貌。
庾信的作品涉及多个文学体裁,包括诗歌、赋、文言文等。他的诗歌作品以豪放奔放、雄浑激昂的风格为主,表达了他对人生、社会和时代的思考和感慨。他的赋作品则以雄辩有力、气势磅礴为特点,展现了他对历史和现实的观察和思考。他的文言文作品则以清新自然、含蓄深沉为风格,展示了他对人情世故和人性的洞察和思考。
庾信的文学成就在当时备受赞誉,他被誉为北周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然而,庾信的一生并不幸福,他经历了家族的衰败和政治的动荡,最终在北周末年去世。庾信的离世是北周文学的一大损失,但他的作品却流传至今,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