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我家住在江南水乡金陵边,嫁给了长安的年轻人。
回首故乡,双泪落下,群山遮住了眼睛,不知道故乡在哪边。
战争何时才能结束,明月何时才能再次圆满?
我吟唱着这首怨曲,向你弹奏,不知不觉心情凄凉,琴弦也断了。
注释:怨歌行是乐府曲名,属于《相和歌·楚调曲》。
金陵是古代的城市名,也是南京的别称。在战国时期,楚威王灭越后,在现在的南京清凉山(石城山)设立了金陵邑。
长安少年是指西汉武帝时期,选取了许多优秀的年轻人作为宿卫建章宫的侍卫,这些人被称为“羽林少年”、“长安少年”等。
何处天边指的是远在天边的故乡。
胡尘是指中原与北方及西方各少数民族之间的战争。尽这里指的是战争平息。
此曲指的是这首《怨歌行》曲。
断弦是指琴弦断了。心随断弦表示心情跟着琴弦一起碎裂,表示极度的悲痛。
《怨歌行》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篇创作背景描述了梁元帝庾信在554年出使西魏期间,西魏攻克梁都城江陵,导致梁朝覆灭,庾信被迫留在长安的情景。随后,北周取代西魏,庾信又被北周留用。在这个时期,金陵是南朝的国都,而长安则是北朝西魏和北周的京城。庾信被迫留在北朝,虽然受到西魏和北周的礼遇,担任高位,但他内心深处却时刻被故国之思和乡关之念所折磨,使他感到痛苦不堪。这首诗通过借用女子远嫁的比喻,表达了庾信内心的苦闷和对南方故园的思念之情。 《怨歌行》创作背景详情»
这篇赏析是对一首诗的解读和分析。诗中描述了一个女子原本居住在南朝的京城金陵,却远嫁到北朝的京城长安。开头两句以“住”和“嫁”形成紧密的衔接,引起读者的好奇心,不知道女子是喜还是悲。接下来的几句通过描述女子的泪落和对故乡的思念,肯定了她是悲伤的。诗人用“何处天边”来表达女子对故乡的思念之深远,将长安和故乡相比,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接着,诗人用“胡尘”和“汉月”来对比北方和南方,表达了对南方祖国的期望和愤慨。最后两句以“君”来象征南方祖国,表明诗人为祖国而动情歌唱,但由于激动的心情,竟然不知不觉地将琴弦拨断了。以“断弦”作为结尾,不仅形象地展示了琴弦的断裂,还引发了读者的思考和联想。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对比,表达了女子对故乡的思念和对祖国的热爱,以及对现实困境的无奈和愤慨。 《怨歌行》赏析详情»
庾信(513—581),字子山,小字兰成,北周时期人。他出生于南阳新野(今属河南)人。庾信以聪颖的资质,在梁这个南朝文学的全盛时代积累了很高的文学素养。他的文学才华在当时备受赞誉,被誉为“才子佳人”。然而,庾信的一生并不顺遂,他经历了沉痛的生活经历,这些经历丰富了他的创作内容,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的文学风格。
庾信后来来到北方,他在北方接触到了不同于南方的文化氛围,这对他的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他吸收了北方文化的某些因素,融合了南北方的文化特点,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学面貌。
庾信的作品涉及多个文学体裁,包括诗歌、赋、文言文等。他的诗歌作品以豪放奔放、雄浑激昂的风格为主,表达了他对人生、社会和时代的思考和感慨。他的赋作品则以雄辩有力、气势磅礴为特点,展现了他对历史和现实的观察和思考。他的文言文作品则以清新自然、含蓄深沉为风格,展示了他对人情世故和人性的洞察和思考。
庾信的文学成就在当时备受赞誉,他被誉为北周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然而,庾信的一生并不幸福,他经历了家族的衰败和政治的动荡,最终在北周末年去世。庾信的离世是北周文学的一大损失,但他的作品却流传至今,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