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阳关与故国相隔万里之遥,年年盼望却至今不能南归。只有黄河岸边南来的大雁,秋天一到仍可以自由南飞。
注释:庾信有《咏怀二十七首》,这首诗篇原列第七首。周尚书:即周弘正(496—574),字思行,汝南安城(今河南平舆县)人,周颚之孙。梁元帝时为左户尚书,魏平江陵,逃归建业。
阳关:在今甘肃敦煌市西,汉朝时地属边陲,这里代指长安。万里:指长安与南朝相去甚远。
一人:庾(yǔ)信自指。
河:指黄河。
南向:向着南方。
补充汉字译文及注释:
阳关(yáng guān):古代边陲地区,这里代指长安。
万里(wàn lǐ):形容长安与南朝相距甚远。
一人(yī rén):指庾信自己。
河(hé):指黄河。
南向(nán xiàng):朝向南方。
《重别周尚书》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篇创作背景描述了庾信与周弘正在梁朝为臣的时期,江陵失陷后,许多江南名士被俘送至长安。560年,周、陈两国建立了南北通好的关系,陈朝要求北周放还王褒、庾信等十数人。然而,其他人都陆续被遣返回去了,只有王褒和庾信被羁留不遣。周弘正南归时,庾信赠送了一首诗作作为送别。 《重别周尚书》创作背景详情»
这首诗以庾信独留长安无法南返的悲哀为开头。阳关是通往西域的必经之地,庾信借用阳关来代指长安与金陵之间的交通要道。诗中提到在这条阳关大道上,已经有许多南北流离之士归还故国,只有庾信一人不能回到故土,这令人伤心。
接下来的两句“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中,“河边雁”指的是庾信的友人周弘正。这并非眼前的实景,而是庾信内心感觉的一种表现形式。这两句诗有两层含义:一是羡慕周弘正能够回到南方,将其比作南归之雁;二是庾信感叹鸿雁秋去春来,来去自由,而自己却失去了这种自由,感觉自己不如鸿雁。这种虚拟的景物增加了诗歌形象的含蕴。
整首诗的表现手法有两个特点。首先是借代手法,通过使用“阳关万里道”来指代长安至金陵的交通大道,增加了诗的含蓄美。其次是虚拟手法,通过虚拟的景物来表达庾信的内心感受,使诗歌形象更加丰富。庾信在长安看到秋去春来的大雁已经二十多个春秋了,而他自己却一直没有自由,这种感受已经隐藏在他心中多年。当他送别友人南归时,这种多年积淀的情感一下子爆发出来,其内涵无法用简短的语言来表达。只有仔细品味庾信的用心之处,才能欣赏到这首诗的妙处。
《重别周尚书》赏析详情»
庾信(513—581),字子山,小字兰成,北周时期人。他出生于南阳新野(今属河南)人。庾信以聪颖的资质,在梁这个南朝文学的全盛时代积累了很高的文学素养。他的文学才华在当时备受赞誉,被誉为“才子佳人”。然而,庾信的一生并不顺遂,他经历了沉痛的生活经历,这些经历丰富了他的创作内容,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的文学风格。
庾信后来来到北方,他在北方接触到了不同于南方的文化氛围,这对他的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他吸收了北方文化的某些因素,融合了南北方的文化特点,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学面貌。
庾信的作品涉及多个文学体裁,包括诗歌、赋、文言文等。他的诗歌作品以豪放奔放、雄浑激昂的风格为主,表达了他对人生、社会和时代的思考和感慨。他的赋作品则以雄辩有力、气势磅礴为特点,展现了他对历史和现实的观察和思考。他的文言文作品则以清新自然、含蓄深沉为风格,展示了他对人情世故和人性的洞察和思考。
庾信的文学成就在当时备受赞誉,他被誉为北周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然而,庾信的一生并不幸福,他经历了家族的衰败和政治的动荡,最终在北周末年去世。庾信的离世是北周文学的一大损失,但他的作品却流传至今,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