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清晨,遥望辽阔的秦川大地,太阳刚刚从东面苍凉的峰峦间隙中显露出来。
天气晴朗,远处的山水明洁清净,可清清楚楚地看见;长安城蜿蜒曲折,重重叠叠宏伟壮丽。
秋风吹起,家家户户的竹林飒飒作响,五陵松柏,微风吹动,松涛声响,更给长安增添了几分寒意。
我因为要归隐,不由得产生叹息,凄凉,艰难的条件让我感到更加困苦重重。
注释:
秦川:泛指今秦岭以北平原地带。按此诗中意思指长安一带。
炯:遥远。
净:明洁。
重:重叠。
五陵:长安城外汉代的五个皇帝的陵墓。
归欤:归去。
凄其:寒冷的样子。
《望秦川》译文及注释详情»
李颀是唐朝时期的一位诗人,他出身于赵郡李氏,是一个士族家庭的成员。然而,尽管他的家庭背景优越,他在进士考试中只取得了一些小官职,比如新乡县尉。他经历了五次考绩,但却没有得到任何升迁的机会。因此,他在晚年选择辞去官职,回到了自己的故乡。
这首《望秦川》是李颀在他晚年离开长安的途中写的一首诗。这首诗表达了他在官场上失意的心情和对长安的离别之情。具体的创作时间并不清楚,但可以想象,这首诗是在他离开长安的时候,他对过去的官场生涯和未来的归隐生活感到思考和反思的时候写的。
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李颀对官场的失望和对归隐生活的向往。他在诗中描绘了秦川的美景,表达了对长安的眷恋和对过去的回忆。这首诗展现了李颀对人生的思考和对未来的期待,同时也反映了他对官场的不满和对自己的失落感。
李颀的创作背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他诗歌创作的重要线索。他的官场经历和离别长安的心情都成为了他创作的灵感来源。这首《望秦川》也成为了他晚年诗歌创作的代表作之一,展现了他独特的情感和对人生的思考。
《望秦川》创作背景详情»
离别之感。他对于离开长安这座繁华都市,回到东川的故乡,心中充满了无尽的感慨和遗憾。他感叹着客人的归去,凄凉的霜露浓厚,表达了自己内心的忧伤和不甘。
整首诗以秋天的景色为背景,通过对长安山川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京城生活的留恋与不舍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他在官途中的怅惘和凄凉之情。诗人运用简洁的笔触和明净的色调,将长安的秋天景色描绘得细致而清晰,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整首诗情景交融,通过对景物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内心的情感和思绪。诗人通过描写清晨的秦川大地,太阳从东面的峰峦间隙中升起的景象,表达了对长安的留恋和对离别的不舍。他用“迥”字准确地表现了渭河平原的辽远开阔,用“净”字和“重”字描绘了长安城周围的庄重肃穆和秋色的苍劲凄清。接着,诗人通过描写秋声万户竹和寒色五陵松,进一步渲染了秋的悲凉气氛,给长安增添了几分寒意。
最后,诗人通过“望秦川”和“客有归欤叹,凄其霜露浓”表达了自己离别长安的心情。他对于离开这座繁华都市,回到故乡的无尽感慨和遗憾,以及对于自己不得志的郁闷和不甘,都在这两句中得到了表达。
整首诗以简洁的笔墨和明净的色调,描绘了长安秋天的景色,展现了作者对京城生活的留恋与不舍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他在官途中的怅惘和凄凉之情。诗人通过细致的描绘和清晰的线条,将情景与情感相融合,给人以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望秦川》鉴赏详情»
李颀(690-751)是唐代著名诗人,汉族,据说出生于东川(今四川三台),但也有争议。他少年时曾寓居河南登封。开元十三年(725年)他中进士,后来担任过新乡县尉的小官。
李颀的诗作以边塞题材为主,表现了豪放、慷慨和悲凉的风格。他的七言歌行尤为突出,具有独特的特色。他的诗作多以描绘边塞风光、战争和士兵生活为主题,展现了边塞的艰苦和士兵的忠诚。他的诗作情感丰富,语言生动,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李颀的诗作在当时就受到了广泛的赞誉,被誉为“边塞诗人”。他的作品对后世的诗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后人称为“李颀体”,成为了唐代边塞诗的代表之一。
李颀的生平和死亡的具体情况目前已无法考证,只能根据史书和传说进行推测。然而,他的诗作却流传至今,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宝贵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