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胡腾身是凉州儿,肌肤如玉鼻如锥。桐布轻衫前后卷,
葡萄长带一边垂。帐前跪作本音语,拾襟搅袖为君舞。
安西旧牧收泪看,洛下词人抄曲与。扬眉动目踏花毡,
红汗交流珠帽偏。醉却东倾又西倒,双靴柔弱满灯前。
环行急蹴皆应节,反手叉腰如却月。丝桐忽奏一曲终,
呜呜画角城头发。胡腾儿,胡腾儿,故乡路断知不知。
译文:
这位胡腾舞者原是凉州人,肌肤光滑如玉,鼻子尖如锥。
他穿着桐布舞衣,前后宽边像卷起来的样子,绣着葡萄纹的长带垂在一侧。
他跪在帐前,用乡音苦语诉说着,提起衣襟甩动长袖,准备起舞。
安西的旧官员强忍着眼泪观看,洛阳的词人抄写歌词赠与他。
起舞时,他的眉目灵动,脚踏着花毡,红妆和者的汗流下来,珠帽已经飞偏。
他醉醺醺地东倒西倾,但步伐却不乱,双靴飞旋,像光圈在灯前闪烁。
他环行跳跃,每一步都与节拍相应,反手叉腰,真像一弯新月。
直到伴奏的音乐戛然而止,才听到画角声在城头呜呜地响着。
胡腾舞者啊,胡腾舞者,你可知回乡的路已经断绝。
注释:
胡腾:中国西北地区的一种舞蹈。胡腾儿(ní):指的是西北少数民族一位善于歌舞的青年艺人。
凉州:今甘肃武威一带。
桐布:即桐华布,梧桐花细毛织成的布。
葡萄长带:是说长带上的葡萄图案。
音语:言语。汉 班固 《白虎通·情性》:“耳能遍内外,通音语。”
拾:一作“拈”。搅:一作“摆”。
安西:指安西都护府。牧:官名,州长。
洛下:指洛阳城。南朝梁刘令娴《祭夫徐悱文》:“调逸许中,声高洛下。”与:赠与。
花毡(zhān):西域少数民族的一种工艺品,把彩色的布剪成图案,用羊毛线缝制在白色的毡子上。
红汗:妇女的汗。因妇女面上施胭脂,流汗则与之俱下,其色红,故曰红汗。交流:交错着流下。
柔弱:指舞步轻柔。
蹴(cù):踏,踩,踢。应节:符合音乐节拍。
却月:半圆的月亮。《南史·侯景传》:“城内作迂城,形如却月以捍之。”
丝桐:指琴。古人削桐为琴,练丝为弦,故称。
画角:古管乐器。传自西羌。形如竹筒,本细末大,以竹木或皮革等制成,因表面有彩绘,故称。发(fā):响起。
《胡腾儿》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篇创作背景描述了中国各民族之间的交往历史以及战争对民族融合的影响。作者指出,历史上的战争往往是君王将相们出于贪婪和欲望而发起的,而不是黎民百姓自己的意愿。战争带来的刀光剑影和战火纷飞只换来更多的血肉横飞,而不是真正的建功立业或开边阔土。
然而,尽管战争带来了无尽的痛苦,但它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各民族之间的融合。在东汉、魏晋战乱时期,少数民族如匈奴、鲜卑、羯、氐、羌等不断内迁,积极融入汉族人的生活。当时如果局势稳定,君主开明,各民族之间的经济和文化交流将得到更好的发展。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并提倡通婚,唐朝太宗则表达了对中华民族的爱护。在这两个时期,中国出现了强劲的民族融合之风。正是因为这种融合,才有了“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的诗句,才有了李端描写西北少数民族舞蹈的优秀诗文。
在唐代宗时期,吐蕃占领了河西、陇古一带的二十余州,许多原本居住在这一地区的胡人沦落异乡,以歌舞为生。这首诗就是为了表现一位西北少数民族青年艺人的歌舞而创作的,具体的创作时间不详。
《胡腾儿》创作背景详情»
此诗通过描写胡腾儿在歌舞场上的表演,展现了古代中国各民族之间的友好情感,同时也表达了人们对胡腾儿离开故土的深切同情,并融入了时代的感慨。整首诗通过清晰的脉络和点睛的结尾,展示了人物的高超技艺,给人留下了深远的印象。
第一段描写了胡腾儿来自凉州(今甘肃武威),他是一个肌肤如玉的白种人,面部轮廓高凸,鼻子很美。他身穿桐布舞衣,衣服上镶着宽边,围腰上绣着葡萄图案,带子垂到地面。这一段描写非常朴实,透露出诗人对艺人的深切同情。例如,胡腾儿最喜欢丝绸彩绣,但桐布和葡萄并不是特别美丽,诗人在这里特别提到,说明胡腾儿是一个流浪的艺人,靠卖艺为生,他深怕破烂的衣服无法吸引观众的目光;他尽力购置一些民用布料和自己绣制的彩绘,但也只能如此。
第二段描写了舞蹈开始前的场景:“胡腾儿跪在帐前,用本民族的语言向观众诉说家乡的沦亡和同胞被杀的痛苦,然后他拾起衣襟,摆动袖子,向观众们行礼,准备开始舞蹈。曾经在安西做过地方官的人忍住眼泪观看,洛下的词人也主动把自己写的歌词抄给胡腾儿演唱。”这一段虽然只写了“旧牧”含泪和诗人赠曲,但却展示了一个庞大的场面,展现了不同人的思想和表情。艺人先以汉族的习惯跪下,然后以自己民族的习惯行礼,表达了友好的情感;诗人不管艺人是否能理解并演唱自己的创作,都真诚地赠送;众人以热泪回应,各民族之间的情感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交流。
接下来的部分直到诗末是第三段,描述了艺人的舞蹈和诗人的感慨。观众们的同情使胡腾儿深受感动:“他扬起眉毛,眼神动情,踏着花毡起舞,红色的汗水交流在珠帽上。”上句描写了舞蹈的起始动作,表情丰富,充满激情。下句描写了旋转的动作,珠子斜飞,红色的汗水交流,可见他舞得非常卖力。“他醉倒在东边,又倒在西边,双靴柔软地躺在灯前。”进入另一种意境,上句既描写了舞姿的妙曼,也表达了他用舞蹈的语言痛苦地诉说离乡背井的苦楚。在舞蹈艺术中,他“扬眉动目”表达了丰富的情感,而“红汗交流”则展示了他舞蹈的卖力程度。整首诗通过描写胡腾儿的舞蹈和诗人的感慨,展示了艺人的高超技艺和诗人对他的赞赏,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整首诗通过描写胡腾儿的舞蹈和诗人的感慨,展示了中国古代各民族之间的友好情感,表达了人们对胡腾儿离开故土的深切同情,并融入了时代的感慨。诗中的描写生动而真实,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胡腾儿》赏析详情»
李端(约737年—约784年),字正已,是唐代诗人,出身赵郡李氏东祖房,是北齐文宣帝高洋皇后李祖娥的堂弟李孝贞六世孙。他少年时居住在庐山,拜诗僧皎然为师。大历五年,他考中进士,后来曾任秘书省校书郎和杭州司马。晚年他辞去官职,隐居在湖南衡山,自称为衡岳幽人。他的诗集《李端诗集》至今保存有三卷。他的诗作大多是应酬之作,表现了消极避世的思想,但也有个别作品反映了社会现实,还有一些描写闺情的诗作清婉动人。他的诗风与司空曙相似,被誉为大历十才子之一。他的儿子李虞仲曾任兵部侍郎。
青春都尉最风流,二十功成便拜侯。金距斗鸡过上苑,
玉鞭骑马出长楸。熏香荀令偏怜少,傅粉何郎不解愁。
日暮吹箫杨柳陌,路人遥指凤凰楼。
方塘似镜草芊芊,初月如钩未上弦。新开金埒看调马,
旧赐铜山许铸钱。杨柳入楼吹玉笛,芙蓉出水妒花钿。
今朝都尉如相顾,原脱长裾学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