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我离开京城刚刚度过大庾岭,便停下车子,再次回首遥望我的家乡。
我的魂魄追随着从南方向北奋飞的鸟儿,望着那向北而开的花枝,眼泪为之流不止。
山间连绵阴雨刚刚有了一点停止的意思,江上的云彩亦微有化作云霞的趋势。
只要有重回长安的机会,我是不敢像贾谊那样因为被贬而感到遗憾的。
注释:
岭:指大庾岭,五岭之一,在今江西大余县和广东南雄县交界处,因岭上多梅花,也称梅岭。辞国:离开京城。国:国都,指长安。
轺(yáo):只用一马驾辕的轻便马车。
翥(zhù):鸟向上飞举。南翥鸟:前人有过三种解释:一说泛指南飞的鸟;一说指鹧鸪,《禽经》上有“鹧鸪南翥”的说法,而古人又认为鹧鸪的叫声是“行不得也哥哥”,自然引起行人的惆怅;又一说是大雁,根据是作者同时的诗作《题大庾岭北驿》有云:“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又《唐会要》卷二八有“阳为君德,雁随阳者,臣归君之象也”的说法。
北枝花:大庾岭北的梅花。霁:雨(或雪)止天晴。
长沙:用西汉贾谊故事。谊年少多才,文帝欲擢拔为公卿。因老臣谗害,谊被授长沙王太傅(汉代长沙国,今湖南长沙市一带)。
《度大庾岭》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篇创作背景发生在唐朝神龙元年(705年),当时武则天病重,宰相张柬之发动政变,逼迫武后退位,拥立唐中宗李显为皇帝。在这次政变中,武则天的宠臣张易之被杀。而张易之的同僚宋之问也因为受到连累而被贬为泷州参军。这首《度大庾岭》诗是宋之问在前往贬所的途中经过大庾岭时所作。 《度大庾岭》创作背景详情»
起伏。山雨初含霁,暗示着诗人内心的忧愁逐渐消散,希望的曙光即将到来。江云欲变霞,预示着诗人内心的期待和希冀,希望故乡的变化能够带来新的希望和美好。这两句写景的手法巧妙,通过描绘自然景色的变化,折射出诗人内心情感的起伏和变化。
合联“烟波不动景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上句写烟波不动,景色沉寂,没有一丝波澜,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寂和无奈。下句写碧色全无翠色深,形容景色的单调和乏味,也暗喻了诗人内心的失落和沉重。整个合联通过描绘景色的冷寂和单调,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无助,以及对故乡的思念和渴望。
此诗通过对大庾岭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情感和思绪。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色的变化,折射出自己内心情感的起伏和变化。整首诗情感凄楚悲凉,真挚感人,通过对大庾岭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渴望,以及对离乡背井的痛苦和无奈。诗人以自然景色为背景,通过描绘景色的变化,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情感和思绪,使读者能够深入感受到诗人的心境和情感。
宋之问(约656 — 约712)是初唐时期的诗人,字延清,名少连,汉族,出生于汾州(今山西汾阳市)。他与沈佺期并称“沈宋”,是当时备受赏识的才学之士。
宋之问于唐高宗上元二年(675)中进士,当时武则天掌握实权,但宋之问凭借才学深得赏识,被召入文学馆。不久后,他被任命为洛州参军。永隆元年(681),他与杨炯一起进入崇文馆担任学士。
宋之问与陈子昂、卢藏用、司马承祯、王适、毕构、李白、孟浩然、王维、贺知章被称为仙宗十友,他们是当时文坛上的杰出诗人。
关于宋之问的死亡信息,文献中没有明确记载,只知道他大约在712年左右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