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哪里有夜晚的花香清新?石林茅屋隔着溪水的声音。
隐居者在月亮升起时独自行走,空山中偶尔传来鸟儿的鸣叫。
草鞋不怕露水湿润,松风偏爱轻薄的葛衣。
在水边琢磨着《猗兰操》,无论是江南还是江北都充满了情感。
注释:龙潭:这里指的是滁州的龙池,也被称为“柏子潭”、“柏子龙潭”。遗址位于滁州的龙池街。
幽人:指隐居的人。
芒屦(jù):草鞋。
葛(gé)衣:泛指秋冬季节穿的衣服。
猗(yī)兰:即《猗兰操》,也称为《幽兰操》,是一首琴曲的名字。《乐府诗集》卷五八中记载:孔子“自卫返鲁,隐居在谷中,看到香兰独自茂盛,感叹道:‘兰应该是王者的香气,现在却独自茂盛,与其他草木并列。’于是停下车辆,拿起琴弹奏,自怜自己没有逢上时机,借香兰寄托情感”。
《龙潭夜坐》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篇创作背景描述了诗人在正德九年(1514)春季,担任滁州官职期间的情景。当时,诗人年龄四十三岁,他在正德八年(1513)被任命为南京太仆寺少卿,负责管理马政事务。由于工作需要,他被派往滁州,这个地方以其名胜琅琊山和龙潭而闻名。
在滁州任职期间,诗人除了忙于公务之外,还有时间与师友一起游览当地的名胜景点。他们一起登上琅琊山,欣赏山水之美;也一同来到龙潭,感受清澈的湖水。在这些游览中,诗人与学生们一起讨论学问,相互启发,使他们的心情变得十分愉快。
这篇创作背景描绘了诗人在滁州任职期间的生活情景,展示了他在工作之余与师友们一起游览名胜、讨论学问的愉快时光。这些经历和心情可能成为他后来创作诗歌的灵感来源。
《龙潭夜坐》创作背景详情»
《龙潭夜坐》是王守仁在遭谪边多年后,心中苦闷寻幽解闷的一次夜间游览的写照。整首诗以描绘夜晚的自然景色为主线,通过对花香、溪声、月光、鸟鸣、草露、松风等元素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快乐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首联“何处花香入夜清,石林茅屋隔溪声”以嗅觉和听觉为切入点,描绘了夜晚的花香和溪声,以及它们在夜色中的神秘感。这种神秘感激发了诗人的游兴,使他渴望去探索和感受更多的自然之美。
接下来的联句“幽人月出每孤往,栖鸟山空时一鸣”描绘了诗人在月夜中独自游走的情景。诗人自称幽人,强调了他的孤独感。月光下的山林静谧而空旷,只有偶尔鸟儿的鸣叫打破了寂静。通过这种描写手法,诗人表达了月夜的孤寂和自然界的生机。
第三联“草露不辞芒屦湿,松风偏与葛衣轻”表达了诗人在大自然中的轻松快慰的心境。诗人踏着草地上的露水,感受着松风的轻柔,虽然有些凉意,但他仍然享受着这种自然的美好。这种心境与陶渊明的田园归隐情调相似,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生活的向往和隐逸的风情。
尾联“临流欲写猗兰意,江北江南无限情”表达了诗人对生不逢时的感慨和对大江南北壮丽风光的热爱。诗人借用了孔子的《猗兰操》来表达自己内心的烦忧,但当他面对壮丽的江河景色时,心情豁然开朗,展现了诗人胸怀的坦荡豁达。
整首诗以描绘夜晚的自然景色为主线,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巧妙的表达,抒发了诗人对世俗官场的厌倦和对自然的热爱。诗人通过夜晚的游览,寻找到了内心的宁静和快乐,展现了他对自然的向往和对真正意义上的自由的追求。
《龙潭夜坐》赏析详情»
王守仁,原名王云,字伯安,号阳明,是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他出生于1472年10月31日,是汉族。王守仁被封为新建伯,并谥号为文成。人们常称他为王阳明。
王阳明是宋明心学的集大成者,他的学术思想对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国家乃至全球都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他的思想主要强调人的内心体验和自我认知,认为人的心灵具有自觉的能力,可以通过内省和修养来实现道德的完善和人格的提升。他提出了“知行合一”的理念,强调知识与实践的统一,认为只有通过实践来验证和实现知识,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道德真理。
除了心学思想,王阳明在军事方面也有卓越的成就。他曾参与抵御倭寇的战斗,并在战争中展现出出色的指挥才能和勇敢的战斗精神。他的军事才能和思想理念相辅相成,他认为军事行动也需要内心的自觉和道德的指导。
王阳明的学术思想和事功使他成为明代的杰出人物,被人们称为“真三不朽”。他与孔子(儒学创始人)、孟子(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一起被并称为孔、孟、朱、王,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
王阳明于1529年1月9日去世,享年57岁。他的学术思想和军事成就使他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被后人广泛传承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