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这是一个小小的村落,只有两三户住家,人烟稀少。和我朝夕相处的,是淳朴的农村父老。
他们说起今天溪水猛涨,水面齐平了小桥,又说昨天溪南今春的第一场雨,下得真是不小。
碧湛湛的天空中,云朵飘回了山洞的旧巢。一行白鹭急着离开原地,扑翅飞得高高。
我当即穿上草鞋,携带手杖,乘兴踏游春郊。就不知挂着青帘的酒店,上哪儿才能找到?
注释:芒鞋竹杖:草鞋和竹手杖,为古人出行野外的装备。行春:古时地方官员春季时巡行乡间劝督耕作,称为行春。此处则为春日行游之意。
底是:哪里是。青帘舞处:酒旗招展的地方。
《鹦鹉曲·野渡新晴》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篇赏析主要讲述了一首小令的布局和特色。文章开头指出了这首小令的布局上的特点是天矫流动。通常情况下,按照常规的写作法则,应该先介绍“野渡”,再描写“新晴”的情景。但是这首小令却完全不同,它从一个小小的“孤村”开始写起。这个孤村只有两三户人家,住着的都是农夫,而现在还加上了一位外来借居的作者。这种僻野的环境和朴野的情味为曲题的展现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接下来,作者撇开“野渡”不交代,先描述了“新晴”。这种迂回的写法很巧妙,通过野叟田父的口中和“今朝绿水平桥”的景象,回点出了昨日的雨,以雨后的余情衬托出“新晴”。这种写法之所以妙,是因为前面已经介绍了作者习惯了孤村隔绝的生活,内心平静恬和;而现在听到村民提起昨夜的大雨和今朝的溪涨,作者突然产生了出门观赏大自然美景的愿望。这样的“晴”连作者自己也感到突然意识到,难道这个“晴”还不算“新”吗?这是从“新近”、“新奇”的一面来说“新晴”。
接下来的几句描述了出村所见的春天景色,展现了湛湛碧天和一行白鹭熬过了宿雨的洗礼,展翅翱翔的情景。这些句子充实了“新晴”的内涵,而这里的“新”指的是“新丽”、“新鲜”的意境。
读到结尾,虽然还没有找到“野渡”的字面,但是从末两句的诘问中,读者可以明确地感受到作者已经走出了孤村。再仔细品味,就会发现处处都是伏笔和隐线。原来“孤村三两人家住”与外界隔绝,而隔离物是一道溪水。溪上有桥可渡至“溪南”,过了溪就有“岩穴”和“白鹭”,这说明溪流已经来到它的出口,注入了一道更为宽阔的水面。作者“芒鞋竹杖行春”,行走到处都是这片水域边上的渡口。正因为渡口要道与“三两人家”的孤村相比,所以作者才会有“问底是青帘舞处”的疑问。
整篇赏析通过分析诗歌的布局和特色,揭示了作者通过描述孤村和新晴的情景,展现了对大自然美景的向往和对新鲜事物的追求。同时,通过隐晦的描写和伏笔的设置,展示了作者已经走出孤村,迈向更广阔世界的意愿。
《鹦鹉曲·野渡新晴》赏析详情»
冯子振,字海粟,元代散曲名家,出生于1253年,去世于1348年。他自幼勤奋好学,元大德二年(1298年)以47岁的年龄登上进士及第,被人们称为“大器晚成”。朝廷非常重视他的才学,先后任命他为集贤院学士、待制,后来又担任承事郎,并连任保宁节度使(今四川境内)和彰德节度使(今河南安阳)。晚年他回到家乡,专心著述。他被世人称为“博洽经史,于书无所不记”,并且文思敏捷,下笔不能自休。他一生著述颇丰,传世的作品有《居庸赋》、《十八公赋》、《华清古乐府》、《海粟诗集》等,其中以散曲最为著名。